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读书 > 书评 >

八十年前的《良友》杂志与都市摩登生活(4)

时间:2009-12-17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伍联德和《良友》

  B:你祖父当年锐意进取,排除困难,创办了现代中国史上第一份画报《良友》。请问他是通过哪些方式达到开门红的?
  W:因为当时环境造就了《良友》有这样的销售成绩。《良友》的出版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良友在开办之初取得的成就,主要不是在它的营销方式,而是它新颖的内容。从以前的白纸黑字到彩色图画,从几千年的“陈腔”到现代话语。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大众,《良友》第一期凭街头叫卖就传遍天下。
  B:《良友》创办之初,伍联德敢于起用没有经验的新人。第三任主编梁得所担任主编时年仅22 岁,第四任主编马国亮上任时只有28 岁。根据近年陆续出版的一些回忆录,伍联德对编辑们绝对信任,从来没有干涉过他们的工作。你祖父为什么这么“放任自由”呢?
  W:从父亲和前辈口中得悉,从创办《良友》之初到后期,祖父一直喜欢起用年轻人,栽培年轻人。与祖父一起共事过的人,都非常欣赏他这一点,也感激祖父对他们的栽培,直至祖父过世多年后,仍然缅怀他,敬佩他。有一位前辈,因为家贫,十一二岁就进入《良友》杂志做勤杂工。祖父见他年幼外出谋生,经常在各方面培养指点他。这位前辈现在移民国外,仍常对人提起当年祖父对他的照顾。他后来开了一家图书公司,取名“良友”,即是出于对我祖父的纪念。
  B:1933 年,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的特务头子潘公展致信你祖父和另一位《良友》管理者余汉生,要求辞退主要编辑赵家璧和马国亮。当时你祖父顶着压力,留用二位编辑,并鼓励他们继续在公司工作,并寻找南京政府中粤籍高层人士从中斡旋。你祖父是否把《良友》的新闻独立看得更重要呢?
  W:祖父将良友的使命定位为:“以出版业保国育民,以印刷业富国强民”。要“抱着普及教育发掘文化的目标保持到底,不见异而思迁,不因难而思退;更不受任何势力的支配。取材严而均,言论公而直……”。从祖父在《为良友发言》说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祖父来说,普及教育、富国育民是最重要的。为达到此目标,必须要不受任何势力的制约。这其中也包括保持新闻的独立性。
  B:《良友》顶着压力出版丁玲的著作《母亲》,成为《良友文学丛书》最为畅销的著作。试问冒着危险出版该书是你祖父的决策吗?还有其他类似事件吗?
  W:赵家璧所策划的“良友文学丛书”是在伍联德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赵家璧邀约左翼作家著书的想法也得到了伍联德的首肯,因此,也有了赵家璧对丁玲的约稿,并在丁玲被捕之后,又冒着风险推出《母亲》。这件事情,由赵家璧决策,其中还有鲁迅的影响和郑伯奇的推动。祖父只是营造了这样一个包容左翼文化的环境。良友还出版了沈从文的《记丁玲》一书,以及其他左翼作家的著作。
  B:你对祖父有哪些记忆?
  W:祖父去世的时候,我非常小。关于他的记忆主要来自于父亲的讲述。我祖父共有三个子女,其他孩子均因为疾病早逝。我父亲伍福强很小的时候得过急性脑膜炎,病势凶险。那时医学不发达,祖父以为这个孩子不可能活下来。稍后我父亲的病奇迹般痊愈,祖父遂将父亲的名字改为“伍复强”,后改名伍福强。我祖父的子女中,只有父亲学的是新闻学,因此能继承祖父遗愿的也只有他。1984 年,父亲在香港复刊《良友》,当时我加入了《良友》的运作,一直至今。
  B:21世纪初,《良友》杂志再度停止公开发行,现在主要以良友文化基金会的形式在香港和大陆推广文化事业。为什么再度停刊呢?
  W:《良友》画报注重推广文化艺术,而香港社会商业气息太浓,人们更乐意关注娱乐或者马经。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一个原因。《良友》停刊后,我们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非盈利机构“良友文化基金会”,在香港和大陆推广文化事业。我们刚刚在北京大学主办了“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良友》的中国记忆与当代传承”的活动,并赞助了京剧“白蛇传”在北大演出。明年,我们在祖国大陆会有更多的文化活动。
  (良友图书有限公司潘震山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鸣谢。)外滩画报 文/陆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