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读书 > 书评 >

龙应台《目送》书评:“孩子,你慢慢来”

时间:2009-12-14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参加过两次半三联二楼的活动。第半次是去年张大春和莫言的对谈,买书的时候发现有,听了半场。之后是朋友的杂志办的公民讲座,算是第一次看到了秦晖先生。然后,就是今天下午,特地赶去听的龙应台。

简短的一句话,她就消解了原本森严的等级。从一开始就是很多的人,大家没有座位的,就站在后面,密密麻麻的一群。上台之后,龙应台说,何必站在后面,来,大家都坐在讲台上吧,我们围成一圈,地方不会占得那么大了。于是,大家蜂拥上前,围坐在这个作家、母亲的旁边。距离不过几十厘米,近近的,真实的围看。

她声音真的随和。清晰,干脆,带着台湾腔,不紧不慢。她拿来一摞自己写的书,一本一本的慢慢谈,谈为什么要写,谈写了什么,谈给自己的触动和感受。写作是她为人处事的途径,与社会、国家、世界沟通和对话的平台。穿插其间,她慢慢的叙谈自己,不忘启迪年轻人——你们要做的有两件事:一,要有随时质疑自己所怀的一切既有观念的勇气并准备抛开它们。二,你是否真的准备好了以最大的程度来接受新的观念?她退出政坛,并且开始对一切的政治人物不报以希望,而是以自己的亲力亲为当做是改变社会与国家最可靠的动力。她对权力与权威的怀疑浸透到骨子里——所以她说,要敢于质疑自己的观念。

她说自己的确是既硬又软的龙应台。作为一个作家,她既写极刚极强硬碰硬的政论、批判。于此同时,她又一手写作最简朴的人生观念,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开。它们同样的抽丝剥茧,直至核心。为什么会有这样两个龙应台?读者问,她也自问。但她认为,这毫不矛盾。到底什么是大事情,什么是小事情?假如说以国家为中心,那么写作政论当然是大事情。但是,假如以宇宙为核心呢?以宇宙为核心追问人类本身的孤独呢?那么,这种个人最真实的感受,是不是也就变成了大事情呢?所以,一切取决于你的观念。而且,正如她所说的:我可以白天当台北的文化部长,每天约谈的都是决定这个国家走向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晚间给孩子哺乳,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有孩子,并且看着他们成长,这是作为一个母亲,最为美好的事情。她不确定的说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作家——这要让读者来谈,她确定自己不是个好妻子,她确定的是,自己是个好母亲……

在《目送》中,她开始描写自己的孤独感。在《野火》的政论,《亲爱的安德烈》的亲情之后,她掀开的是人生的另外一面。这或许是因为年纪变老的缘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才子(沈君山)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通透: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她说奇怪,大陆对她的书的解读,总是会出现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目送》这本书中,大陆最受人关注的是《(不)相信》,在我看来,因为我们依然还是只关注了龙应台的硬的一面,质疑的一面,不妥协的一面。而在其他地方,《目送》则真正被更多的人关注。而这,似乎才是龙应台在这本书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有关私人,是一种隐私,她愿意用写文章来谈,但却不能够跟人分享,不能够朗读,因为这种最真实的触动,会让她崩溃……

之前,我已经谈过《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书读完,文字写过,今天下午,当龙应台问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在一刻间,对于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一点都想不起来。我的确是带着框架性的眼光来阅读龙应台的。但在另外一个方面,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应该被当成是一本公民教育书,应该从高中时候起就让学生们去读。我觉得,它和《目送》一样,都是没法太轻易就读懂的东西。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经历过孩子的叛逆——下午,龙应台让大家举手,到底有多少人已经为人父母?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都还依然为人子女——那么,在阅读这些大痛苦大快乐、人生最根本的问题的文字的时候,我们,又能够读懂多少?

作为年轻人,我依然关注她笔下的批判性色彩,并且在感慨她的通透犀利之后,开始怀疑她没有拿出清晰的解决思路来,给出那种一步一步、推理严密逻辑完整的学理性叙述。她没有,所以我开始对她不感冒;另一方面,她谈到的那些人生寂寞,我一时还无从体会。所以,可以说,我还读不懂龙应台……

大学时代,我翻阅图书馆里的图书。那个时候,我就已经读完了她的《野火》,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但正是因为这种导致读不懂的年少心情,让我依然没法真正体会到她的人生建议。所以,今天下午,当我上台朗读《目送》的时候,我依然使用的是和生活中类似的奇快无比的节奏,我用慌张来解释,事实上,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我对于它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感情,依然还没体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孩子,你慢慢来”。焦建/文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