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电影 > 评影台 > 美国电影影评 >

电影《兄弟》影评:悲伤与希望

时间:2010-01-22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精致、感人、深入人心,摘下面具的“蜘蛛侠”的托比-马奎尔饰演了一个情绪和性格跨度很大的美国军人的角色,他既是军中的上尉,又是家里的长子、妻子的丈夫、弟弟的哥哥;当遭遇重大变故以后,他无法接受过往的身份,以至于精神失常。电影看似标榜着家庭、亲情,其实是用战争下人性的泯灭来击碎不堪一击的家庭情感结构,让角色处在几乎无法救赎的悲惨境遇。

读读演员名单,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个片子会遭遇冷场。娜塔莉、吉伦哈尔,还有托比,每个都独挡一面。剧情的设置使得三个人同场飙戏的机会并不多,电影的大半时间都是娜塔莉和吉伦哈尔在暧昧,慢慢地发展着关系,因为那时候作为吉伦哈尔的哥哥托比已经是“死去”的革命烈士了。托比远在阿富汗,已经成为塔利班的囚徒,正经受着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摧残。一方面,观众无法对娜塔莉和吉伦哈尔的感情变化作道德上的批判,毕竟伤心的妻子需要一种新生活;另一方面,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也恰到好处地调节了气氛和节奏,这里美洲大陆在上演一出亲情疗伤,那边阿富汗高原好人正变成杀人狂魔。而谁到猜到,之后,哥哥平安回到美国后,一定会发生大事情,这种铺垫非常好地吊起了观众的瘾。

片名为《兄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讲述两个男人之间的兄弟关系,尽管这其实不是电影的重点,但其表达方式却颇带心意。兄弟两人,长兄聪明过人,显然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弟弟其实也挺聪明,但可能某种阴差阳错没怎么受宠,于是恶性循环,和父亲的关系尤其难以缝合。电影并没有用很通常的回忆方式闪回到过去,来具体阐述童年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托比和娜塔莉的两个女儿的关系来作类比。妹妹年纪小,可爱,受宠。姐姐感觉失宠,从片子一开始就把这种状况挑明。之后,随着托比死里逃生回家以后,性情大变,对两位女儿都不怎么关心,更是激发了姐姐的不满。这种处理算不上有心意,但是却在有限的事件里实现了两重意义,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精致。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托比从阿富汗回来以后。因为他在塔利班的威胁逼迫下杀了自己的战友,心理负担很大,面临崩溃的边缘。他用尽各种方法去驱除心中的魔鬼。经历了残酷的死亡磨难的托比,对周遭一切异常敏感。因为他需要转移注意力,或是说他需要寻找发泄的对象。结果,妻子和弟弟的暧昧关系被他一眼洞穿。他开始企图用这种关系来解释自己精神的失常,掩饰自己在阿富汗所犯下的罪。不得不说,托比的眼神实在出色。空洞、恐惧、无力、无所依靠的目光游移,尤其是战友的小孩和他目光相碰时,他显然有一丝悔意,但他企图掩盖,无限的内疚和弱小的理性在角力,理性暂时地赢取了上风,但内疚却积蓄着迸发的能量。
 
结尾基本上是沿着高潮自然结束的。托比最后彻底崩溃,内疚大爆发,甚至企图了结自己的生命。但这时候片名里所提到的“兄弟”之情发挥了作用,吉伦哈尔在一旁声嘶力竭地呼喊,唤起了托比在战争中几乎被消磨殆尽的一点人性。电影没有交代一家人之后会怎样发展,托比的命运会怎样。一切终结于托比与妻子的坦白之中,他以泪洗面,至少他说出来了。

关于战争带给人的创伤的电影,可以说被山姆大叔们拍烂了。因为美国人参与的战争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一场又一场,从一战打德国一直到现在也门打塔利班,所以题材是不用愁的,主要是形式问题。是像《现代启示录》那样探讨宗教、哲学、人性,还是《生于七月四日》来说说伤残老兵的辛酸故事,又或者像今年奥斯卡热门《拆弹部队》非常残酷地直面死亡。《兄弟》在反战上走得更彻底,更明晰,更好懂。几乎没给什么战争场面,直接就把托比弄成塔利班的俘虏,之后让托比处于杀战友和自救的两难境地。托比杀人让自己留下了一生无法去除的伤疤。其他电影大多数到这里就算了,要不就像《现代启示录》那样去山中做大王,要不就像《生于七月四日》自暴自弃,基本上都是和世界没有交点了。但是《兄弟》里的战争受伤者不仅伤了自己,还让自己的家庭处于一种破裂的边缘。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也许电影为什么会用“兄弟”做片名的原因。

这就是既有过去的悲伤,又让人看到了一点未来的希望。(文/魔小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