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说华语动作片市场后继乏人,在一线搏命的是那几个中年大叔,年轻小伙们虽然努力,但总感觉撑不住场子,还得看见大叔们沟壑纵横的脸才能放心。
无独有偶,好莱坞动作片市场,其实更是大叔当道。甭抬出“波恩”系列来说事,人马特戴蒙如今也是只差几个月就是“四张”一族了。看看这几年以动作为主打元素的好莱坞电影,且不说史泰龙的那些有些偏cult的作品,像“辛德勒”这种似乎定型了的文艺骨干,居然也能在《飓风营救》的动作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玩得小辈们信服口服。试看北美的动作天空,可曾有一个三十岁以下的型男?那些参天的支柱,还是老一辈猛男们。
梅尔吉布森,就是此类中流砥柱之一。从《冲锋飞车队》(Mad Max)系列,到《致命武器》系列,到《勇敢的心》,再到《危险人物》(Payback),吉布森始终没忘了自己的动作本色。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吉布森的动作英雄形象,和他的同龄同行们一样,都变得老而弥笃、越发有味道起来。
人生阅历这种东西,对中老年演员的动作角色而言,还真不止是种演技的提升,它会给角色注入一种沉稳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恰恰是年轻动作演员们不具备的;这种气质,恰好也符合观众寻求一种比较有“质感”、一种可以激发情怀的诉求。
这种情怀,首先是一种老骥伏枥的惊喜。一般人都会认同,动作演员的黄金时段是年轻的时候,不会期待“老同志们”有过激的表现;因此,当银幕上“皱纹脸”们表现出悍勇狠厉的一面时,这种冲击总是会令人激动的。片中的吉布森,其实是蛮典型、或者说蛮俗套的铁血警察的形象,但这种形象配上他那张老脸,就自然而然地加上了一层决绝的快感。对于老人家来说,观众也不会设想他们的动作会有多火爆,然而在最近几年的动作片中,老人家们却无一例外是在狠辣程度令人侧目。《黑暗边缘》中的吉布森是典型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绝无拖泥带水。
其次,老将出马,还不止是简单视觉层面的刺激,还有稍微深层一些情感冲击。因为,一般而言,银幕上这些老同志都有了家室,而影片的情节也一般都是他们的亲人、朋友陷入危险的境地、逼得老同志们必须得发飙或复仇。那种临老却可能失去一切(或者说已经失去一切要复仇)的强烈情绪,观众是很容易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与主角一起撕碎黑幕的冲动的。《飓风营救》里好歹还有营救的希望,《黑暗边缘》里则纯粹是复仇,是一种不服输、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的大勇。你还别说,作为观众,我们还就爱看这个。
第三,从理论上说,老动作演员们的演技,的确未必胜过年轻的天才演员。但是,动作片英雄,更多时候靠的不是身手,而是“气场”,是一种已经与演员融为一体的热血味道。这种味道,只有长期浸染在某一角色类型中才会具有。虽说“被定型”对演员的全方面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观众的认同感来说,老演员——恐怕和“老医生”一样——都是天然更容易令人信服一些。例如克林特伊士特伍德,长期不苟言笑的牛仔、警长造型,使得影迷们只要看见他一出场,就会感受到他那种“又冷又硬同时内含古道热肠”的气场;史泰龙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可以作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完美注脚,绝对的铁血傲骨气场。在《黑暗边缘》中,吉布森虽然应角色需要少了言语,多了肢体动作,但他那种激情澎湃、情义无价、值得信赖的大男子形象,依然是主宰,并不需要吉布森做过多演绎就能对观众造成共鸣。
吉布森的这种气场,符合我等渴望快意恩仇的男性梦想,其实,也符合万千师奶渴望被保护的安全感需要。相对于其他同龄或者更老的动作偶像们,吉布森总是更有女人缘——确切的说,是师奶缘。虽说他的强悍父亲形象对少女们有着实际的好处,但少女之所以无知,就是总是不切实际地幻想由自己的同龄心上人来完成拯救的壮举。对于这样一部内容很“爷们”的动作片,我看的那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师奶们捧场,就很能说明吉布森的魅力。对于没有多少艺术野心的作品而言,合理利用这种魅力,不仅不是过错,从商业角度而言,反而是值得提倡的。
不过,和所有没有野心的作品一样,《黑暗边缘》气场算是做足了,剧情架构却不是那么用心了。黑心公司利欲熏心的黑幕,的确是俗套得不能再俗套了,本片没有揭示更多的东西。不过,反过来想,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片,所谓剧情架构只是承载主角英雄气场的一个平台而已,新旧与否不太重要,关键是结实牢靠,翻译成大俗话就是没有明显硬伤、不分散观众注意力,这就行了。
以吉布森的地位,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他为什么以这样的动作小品再次出镜;然而,从动作小品应有的范儿来说,他这种老将的出马,对动作影迷而言,仍不失为一抹值得品味的温馨。(文/红袖添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