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后的彼得·杰克逊,突然在境界上也“减肥”,回到了自己起步时的小格局上了。从《指环王》系列到《金刚》,这位来自新西兰的B级片导演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功力,再宏伟的史诗题材,再高耸的前人高峰,他都可以跨越。然而,从大回到小的杰克逊,突然有些无所适从了,改编《可爱的骨头》并不算成功,即便不追求票房,也没能赢得评论界的再次肯定。
也可以说,是观众和影评人对彼得·杰克逊过高的期盼,造成了《可爱的骨头》公映之后的失望落差。在影片中大量的奇幻镜头上,还是能看出杰克逊的风格,那种森林,湖畔和海岸的明朗感,完全与蒂姆·伯顿、特瑞·吉列姆式的哥特系不同。杰克逊在特效场面上体现出了大气,在全景场面调度依然纯熟,确实营造出了天堂的感觉,表现出原著中的变幻莫测,让观众为之向往。而另一组现实中,残酷的谋杀场面,施暴者家中的模型,其镜头的机位和运动轨迹,也极具现代感。尤其在前半部影片中的铺垫,把苏西的成长,初恋心理和家庭成员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此外,影片中一段跳跃式展现梦境的“波普拼贴手法”,以及翻看照片时对声音的剪辑,都看得出杰克逊在执导同类题材上的摸索和突破。
但问题是,这种尝试在一部哀婉的影片中,是否合适?原著小说中保持以被害者为主观体的叙述角度,在影片前半段还较为明显,可到了后面就显得凌乱。并且,其风格并不统一,譬如苏西生前的面部特写,校园内外的逗留场景,都有点加斯·范桑的青葱味道;但到了影片后半程,天堂和现实的两条线索的切换变得生硬,导演对剧情的控制力也不见了。很多时候,主诉对象游离,一切随着父母的感情冲动而变化,之间的交错也没有重心,这让人感觉罪犯的败露过程实在太过牵强。更有苏珊·萨兰登的闹剧式表演,太过抢戏,一度冲淡了家庭丧女后的悲痛欲绝,没有《儿子的房间》那样抨击心脏的震撼力。而对于破案情节的把握,杰克逊又放弃了悬疑方式,没有像大卫·芬奇那样通过不断的追查动机来吸引观众,也就减少了复仇后的快感。
当然,如果站在女孩的角度,以日记的方式来叙述,《可爱的骨头》志不在推理断案。因此整部影片还是属于私人化的小品,在某些场景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苏西的扮演者罗南也确实可爱,她的被害值得同情,怪蜀黍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导演在全知视角上表达这个灵魂出窍的故事,特效也达到了书中描述的美妙。但作为一部电影,总也有流水账的散漫,剪辑和叙事都不够流畅。关于梦境的影片,冈瑞的《美丽心灵永恒阳光》就处理的具有凝聚力和完整呼应的结构,杰克逊的这部《可爱的骨头》本也可以做的这样出色。若是舍得删去某些杂乱的场景和人物,把片子再简短半个小时,或许能更好些。(文/L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