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电影 > 评影台 > 美国电影影评 >

电影《拆弹部队》影评:值得细细品味的纪录式战争片

时间:2010-01-02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影片名称:《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
导    演:凯瑟琳·毕格罗  Kathryn Bigelow
编    剧:马克·鲍尔 Mark Boal
一言评论:摇晃不定的镜头给人一种置身于战场之上的感觉,看这部电影就像亲自扮演了一次战地摄影师。
个人评分:8.4/10

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到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再到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数不尽的经典战争片似乎已经将这种类型片带入了一种资源开发殆尽的境地。流血、牺牲、开枪、爆破,亲情、爱情、友情,能够想到的主题都可以找到经典的范本。然而2001年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黑鹰坠落》却又带来了另一种新鲜的血液——纪录式战争片。随后萨姆·门德斯的《锅盖头》也沿袭了这一套路,到2008年这部《拆弹部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纪录式战争片正式崛起。

都知道战场的残酷,都知道牺牲的凄惨,回望过去那些经典的战争题材影片,五一不是将故事建立在这种令人绝望与叹息的惨境之中。《全金属外壳》中给人制造了无穷无尽的紧张气氛的变焦距镜头以及对于人性在战争中蜕变的刻画,都已经成为了战争片的经典回忆。看《黑鹰坠落》《锅盖头》《拆弹部队》此类的电影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没有那么匠心独具的摄影技巧,也没有刻意要表现的宏大主题,给你的是从头至尾令人窒息的真实场景。导演就是要让观众亲身去战场上体验一把,看看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中的人又是什么样的。至于最终得出怎样的答案,全靠观众自己去把握。

《拆弹部队》这部电影与《黑鹰坠落》《锅盖头》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节奏的掌控更加娴熟,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张弛有度。

在《黑鹰坠落》中,你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大口大口的喘气,你的心永远悬在嗓子眼的位置,放不下来。以假乱真的枪战场面让你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甚至担心眨一眼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观看这样的一部高速的、快节奏的电影,与其说一种感官上的体验,不如说是一种躯体上的“被运动”。尽管你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盯着屏幕,但是当片末的字幕打出,你就像刚刚跑完了一次马拉松。我们可以设想到导演在构思与拍摄的过程中,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要给你最真实最血腥的战争场面,就是要让你目不暇接。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皮卓·史凯利亚凭借《黑鹰坠落》夺得了第74届奥斯卡的最佳剪辑奖,同时该片也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音效奖。也正是紧凑连贯的剪辑与逼真的战场音效让这部电影具有了与以往战争片不同的风格,即纪录式战争片,或写实类战争片。

如果说《黑鹰坠落》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间隔的战场奔跑,那么《锅盖头》则表现了战场之上的另一个侧面。萨姆·门德斯的电影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质,那就是对于美国中产阶级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这位34岁就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才华横溢的导演对于人物心理的探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美国丽人》还是《革命之路》再到新近拍摄的《为子搬迁》,都表现了他对于人物心理独到的驾驭能力。在《锅盖头》中,萨姆·门德斯着重表现了无人可战的美国士兵在荒漠中的孤寂以及这种孤寂对于心灵上的折磨。一名信誓旦旦要为国立功的狙击手,在茫茫荒漠上找不到一个敌人,没有打过一发子弹。士兵们能做的事情只有自慰,之后读一读自己不忠的妻子或者女朋友的来信,看一看照片,擦一擦自己的枪,然后继续自慰。与此同时,却又要在百无聊赖之中每时每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随时而来的战斗,因为一旦你在战场上大意,子弹绝不会饶过你。整部电影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对于士兵心灵上的折磨与蹂躏,与枪林弹雨相比,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黑鹰坠落》的急速与《锅盖头》的舒缓,两者在《拆弹部队》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这部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电影,时而让人紧张万分,时而有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一张一弛,都恰到好处。这样的纪录式战争片往往都没有特别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特别着重刻画的人物,通常就像一页日记,一篇战场报道一样真实而细腻。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为了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制造令人惊愕的爆炸场面的同时,还很细心的配上了许多升格拍摄的特写镜头,例如炸弹爆炸时地上震起的尘土与石子。这样动静结合的搭配进一步完善了对于战争的全方面的刻画,既让你为之捏一把汗,又给你细细品味的空间。

影片中着力塑造的拆弹部队是部队中的精英,他们承担着艰巨而又极度危险的工作,负责解决战场上的爆炸物。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也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关于这个高危兵种的真实还原,而影片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从技术环节来考究,都毫无疑问的达成了这个目标。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充满了金属味、硝烟味与男人味的电影出自一名女导演之手,然而翻开她的履历表就不难发现,她是个这方面的老手,无论是《末世纪狂潮》《魔鬼游戏》还是《K-19寡妇制造者》,都是那样的男性化。身高182公分的凯瑟琳·毕格罗曾经与当今世界第一商业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也许正是卡梅隆那犹如暴龙一样的糟糕脾气让她的骨子里充满了阳刚气。而昔日夫妻也将会各自携带新作《拆弹部队》与《阿凡达》会师奥斯卡,彼时必定会是一番“亡命搏斗”。

《拆弹部队》几乎将纪录式战争片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对于战争的把握也是往日不曾遇到的。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类型的战争片还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不妨拭目以待。(文/玄曦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