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圈有个怪象:儿童片拍得极少;拍出来的儿童片都不是人看的;其中的小孩角色都喜爱跟家长闹些小矛盾,似乎“代沟”是这种类型片的主题。没人拍,那是因为没人拍得好,拍出来看得人少;不是人看的,都是以大人的、家长的角度来审视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从来没有以一颗童心来看小孩子,难道这些导演从来没有童年。猛然想起《建国大业》中毛主席的孩子在鲜花烂漫间嬉戏玩耍,主席走过去,把孩子高高地抱起,让孩子骑在脖子上,这种温馨祥和的画面竟然在儿童片看不到,没有一丁点艺术的渲染。“代沟”,大人难道只是看到了矛盾,看到了代沟,就没看到一点美好的、伟大的、已经在成人心中消失的东西吗?
我坦然,我肯定低估了现在的少年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受到现代传媒的影响,他们会知道什么是坏蛋、绑架,甚至是股市涨跌。但他们毕竟还没成年,他们的纯真尚存,而这才是值得我们勾勒的部分,而不是看到一个个成熟的小屁孩弄出各种伪成熟的事情,以此逗乐我们这些成年人。什么是共鸣?《火星没事》一眼看上去像儿童片,故事结构也八九不离十,但所有的笑点都是“山寨点”,这里“不差钱”,那儿又玩“穿越”。电影院里的仅有的几个小孩子,基本上就没笑出来。
国内的儿童片的叙事死气沉沉,毫无创造性:家长和小孩闹矛盾,玩代沟,最后小孩往往一走了之,或者遭遇一些什么突发事件,从而挽回了父子关系等等。这与我们儿童文学的萎缩也有莫大关系,随着国外的“扫把星哈利波特”的进入,奇幻文学和魔幻文学甚至一度占据了儿童文学的位置。像八零后好伙伴的“舒克贝塔”依旧是我们的回忆,而从未听说有导演说要拍成电影。于是,像《回家之路》、《火星没事》这些纯粹属于大人的意淫儿童的电影就大胆冒头了。
最恐怖的事,是上述两部电影,都是讲述发生在单亲家庭里或者离婚夫妇间的故事。中国的离婚率远低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我们的电影都要找些相对特殊的群体来讲一些平常的道理。我们的想象力还没想到像《阳光小美女》这样的温情脉脉的故事吗?好莱坞优秀的儿童片有个共同点,例如《姐姐的守护者》、《仙境之桥》都非常大胆透彻地展示着少年儿童的心灵:无论悲欢离合,无论爱情或死亡,都会给我们非常的真实感。我们国内的小演员呢,则个个小大人的模样,完全不像一般小孩子的样子,这与影视圈的误导有关系,认为这就叫会演戏,其实是假得离谱。这么虚假的表演,怎么会看到中国少年儿童真正的内心?
儿童就是儿童,不需要成年人来意淫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不是继承我们遗弃的山寨用词,不是作为夫妻生活破裂的牺牲品,更不是被想象出来的伪成熟。正常的儿童在哪?都在舞台之下,在屏幕之外,我们推出了林妙可,我们捧红了徐娇。我们始终没有一部像样的经典的儿童电影。
有朝一日,在华语银幕上,会有一位正常的儿童,有烦恼、郁闷,有开心、兴奋,有羞涩、害怕,唯一不需要的就是被成年人意淫的伪成熟。(文/魔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