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弥坚
在《人鬼双胞胎》之后,乔治·A·罗梅罗休息了七年,不过此片也预示着罗梅罗的导演功力 在回升。进入新世纪后,老导演的电影生涯重新启航。2000年,《无面人》粉墨登场。这是一部反思男性危机的黑色电影。影片的主人公发现自己生活在家人、朋友和同事的谎言中后,一日醒来发现自己的脸变成了一张毫无表情的白瓷面具。于是,这位与卡夫卡笔下的《变形记》有着类似变异的不幸男子开始了他的报复性反击。《无面人》秉承了罗梅罗在《幻海魔灵》中出色演绎的奇幻恐怖色彩——只不过格调由女性的阴柔变成了男性的刚硬。
2005年,乔治·A·罗梅罗重启了他的僵尸旅程——他自编自导的《活死人地带》令全世界影迷眼前一亮,这一次,罗梅罗一扫《活死人之日》的低迷,把僵尸题材开掘出了崭新的意义。在先前的影片中,僵尸完全作为恐怖的传播者、意图毁灭人类的恶魔而存在,但这一次,《活死人地带》里的僵尸们开始有了思考,有了喜怒哀乐,甚至——有了恐惧。在《活死人地带》里,僵尸成为人类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生存的斗争是人类社会的不二法则,僵尸与人类的搏斗不过是人类内斗的恐怖版本而已。僵尸虽然恐怖、丑陋、恶心,却有着人类不能拥有的能力,所以,人类对待僵尸的态度也发生了分化: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人却甘心变为僵尸(这与吸血鬼倒是有些类似)。
《活死人地带》中充满了对人类社会挥之不却的等级制的隐喻,甚至把此片看作社会伦理片也不为过。而乔治·A·罗梅罗也在片中成功的使用了僵尸片中以往决不会出现的抒情镜头:《活死人地带》中的僵尸们站在月光下的栈桥上,然后游过幽蓝的湖水,向着人类聚居地前行……
2007年,乔治·A·罗梅罗再接再厉,再次自编自导了《死亡日记》。在我看来,这是继《女巫布莱尔》之后第二部成功运用DV和网络营销的低成本恐怖片。与《活死人地带》的火爆大场面和对社会秩序的探讨不同,《死亡日记》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媒体的力量上。当僵尸出现后,主流媒体采取了回避、封锁的政策——显然是为了他们的商业利益,而片中的几个年轻人却始终利用手中的DV拍摄并通过网络来传播真相,看来,罗梅罗人老心不老——他对新媒体的态度相当开明。
2009年,乔治·A·罗梅罗自编自导的《死人岛》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部僵尸片居然入选了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看来老导演成功的把僵尸题材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影片通过人类对待僵尸的不同态度,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和伦理情感无处不在的困境——片中的僵尸都曾是人类的亲人,有些人想消灭它们,有些人则想治愈它们。
罗梅罗辞典
僵尸五定律:
源自于伏都教巫术传说的僵尸形象,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但当代的僵尸形象却是乔治·A·罗梅罗通过他的一系列恐怖片塑造出来的。从1968年开始,僵尸就成为了美国的一个新物种,当然,这个物种的特性也是由罗梅罗一手策划的,后人将其总结为“僵尸五定律”,具体内容是:1.僵尸是死人,没有任何的意识和思考能力,只是因为饥饿而产生的觅食本能;2.僵尸只吃人肉,而且是活人的肉;3.被僵尸咬到的人很快也会变成乱咬人的僵尸;4.伤害僵尸的身体没有任何作用,要消灭他们只能爆头;5.僵尸是群居动物,通常集体行动,但是缓慢犹如龟速。不过僵尸五定律并非金科玉律,就连罗梅罗本人一直也在打破它——在《活死人之日》中,就有人被僵尸咬而安然无恙,而片中也有了个替抚养者报仇的有良心僵尸;到了《活死人地带》中,僵尸更是完全具有了人类的情感——甚至比人类更真诚。
死亡三部曲:
或许是拍电视系列片出道的影响,乔治·A·罗梅罗有强烈的“三部曲”意识,这从他的电影命名就可以看出来——早期的“活死人三部曲”:《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和《活死人之日》;晚近的“新活死人三部曲”:《活死人地带》《死亡日记》和《死人岛》。当然,这两个三部曲都是罗梅罗的僵尸电影,而这两个系列事实上也构成了罗梅罗作品的基本序列——老导演享誉世界影坛基本靠的就是这六部作品打天下(当然这不是说罗梅罗别的作品就不好,例如《马丁》和《幻海魔灵》就是被严重忽视的优秀影片)。相较而言,“活死人”系列比较严格的遵循僵尸五定律;而“新活死人”系列则彻底冲破了五定律的桎梏,开始更大胆的在僵尸的题材里挖掘社会和伦理层面的主题。
社会问题片:
谁说B级Cult片就缺少严肃的思考和终极关怀?乔治·A·罗梅罗用自己的作品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从一开始,罗梅罗的僵尸就在拷问着人类的良心和存在的价值本身(借用海德格尔的理论:僵尸成了另一个镜像式的“此在”)。血浆、爆头、嗜血这些只不过是外在表象,一部电影要言之有物,当然不能仅靠廉价的感官刺激博取眼球——当然不是说罗梅罗的每部作品都做得很到位,但他的努力却是清晰可见的。到了最新的这部《死人岛》,连素以推崇艺术价值著称的威尼斯电影节都将其列入主竞赛单元,可见罗梅罗已然把“不入流”的僵尸片推上了公认的电影艺术殿堂。除了僵尸片以外,罗梅罗在《巫婆的季节》《马丁》和《飞车敢死队》中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反思,其实也可以解读出布努埃尔式的意涵来;而他在《幻海魔灵》中的天马行空,完全可以和特里·吉列姆的无政府主义反思相提并论。
影坛多面手:
从事主流之外的独立电影创作,乔治·A·罗梅罗一开始就是大包大揽的,在处女作《活死人之夜》中罗梅罗就身兼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和演员数职。从作者论的角度来看,罗梅罗的创作是典型的“作者电影”,除了《鬼做秀》以外,他导演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编剧的。罗梅罗作为Cult前辈,对后辈的提携也不遗余力。一来他的作品无数次的被翻拍,二来他开创的电影模式也被后来者效仿——除了僵尸片以外,他还为《鬼做秀2》撰写了剧本,使得这个短片集系列成为美国恐怖片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同时,罗梅罗也是一个好演员,除了经常在自己的影片中客串出镜外,他还在《沉默的羔羊》和《水上飞行家》等片中有过演出。而罗梅罗对新媒体的热情也令年轻人艳羡,他甚至参与过一款名为《死亡之城》的电子游戏的创作,可惜因为经济原因该款游戏最终流产——不过谁又敢说风靡全球的《生化危机》不是源自老爷子的创意??(文/图宾根木匠)
年份
|
影片
|
身份
|
|||
导演
|
编剧
|
剪辑
|
演员
|
||
1968
|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
是
|
是
|
是
|
是
|
1971
|
《浓情香子兰》There's Always Vanilla
|
是
|
是
|
是
|
|
1973
|
《杀出狂人镇》The Crazies
|
是
|
是
|
是
|
是
|
《巫婆的季节》Hungry Wives
|
是
|
是
|
是
|
|
|
1978
|
《马丁》Martin
|
是
|
是
|
是
|
是
|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
|
是
|
是
|
是
|
是
|
|
1981
|
《飞车敢死队》Knightriders
|
是
|
是
|
是
|
|
1982
|
《鬼做秀》Creepshow
|
是
|
|
是
|
|
1985
|
《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Dead
|
是
|
是
|
|
是
|
1988
|
《幻海魔灵》Monkey Shines
|
是
|
是
|
|
|
1990
|
《魔眼双瞳》Two Evil Eye
|
是
|
是
|
|
|
1993
|
《人鬼双胞胎》The Dark Half
|
是
|
是
|
|
|
2000
|
《无面人》Bruiser
|
是
|
是
|
|
|
2005
|
《活死人地带》Land of the Dead
|
是
|
是
|
|
是
|
2008
|
《死亡日记》Diary of the Dead
|
是
|
是
|
|
是
|
2009
|
《死人岛》Survival of the Dead
|
是
|
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