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人物 > 导演 >

罗曼.波兰斯基:流放者归来

时间:2010-01-23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诞生于近现代社会的电影,从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开放的国际性——我们甚少听闻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从一个国家传入另一个国家的历史轶闻,因为这些传统艺术几乎在每一个国族内部都是原发性的,唯有电影,这个缪斯殿堂里排名“第七艺术”的小妹妹的传播经历清晰可寻:先从欧罗巴大地呱呱坠地,然后伴随着商人、传教士、殖民者在全世界生根发芽。 

所以,电影艺术也比其他传统艺术都更加具有跨地域传播的特性,这也使得电影艺术家们的跨国合作更加频繁,即使在全球化时代远未降临的20世纪上半叶,也有许多电影作品出自多国影人合作之手,当然,这也造就了一大批超越国界、让全世界影迷为之倾心的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45年,马克思在申请政治流亡时被普鲁士政府褫夺了国籍,此后,这位共产主义创始人毅然以无国籍人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历程。波兰斯基虽然没有像马克斯一样彻底失去某个法定公民的身份,但纵观他的人生,我们发现实在也很难用哪个国家来框定波兰斯基的国族属性,这位纵横当今世界影坛的电影艺术大师,似乎永远摆脱不了流亡的梦魇。
 
坎坷童年

1933年8月18日,罗曼·波兰斯基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侨民的家庭,原名拉伊蒙德·罗曼·利柏林,其父雷斯扎德·利柏林是一个波兰裔犹太人,既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塑胶品生产商;其母布拉则出生在沙俄,而且在与雷斯扎德结婚前,布拉曾有过一段婚史,还有一个女儿。于是,小波兰斯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家庭环境:父亲身为犹太人却不信奉犹太教,视不可知论为精神依归;其母来自东正教国度,却笃信天主教(波兰斯基的外祖父是俄国犹太人,外祖母是波兰天主教徒)。再加上移民生活的经历,波兰-俄罗斯-法国三种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波兰斯基身上反复作用。

小波兰斯基出生没多久,纳粹就在德国攫取了政权,他们掀起的迫害犹太人浪潮很快也波及到了法国——不要以为当时只有德国在排犹,法国、苏联等国的排犹行动比纳粹逊色不了多少。为了躲避在巴黎对犹太人越来越紧张的局势,1936年,雷斯扎德·利柏林带领全家迁回了波兰老家克拉科夫。不过回老家并没有让波兰斯基全家消停多久,1939年,纳粹德国和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克拉科夫很快处于纳粹的残酷统治下。根据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波兰斯基全家和全城数以千计的犹太人一起被迫迁往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隔离区。

此后,波兰斯基开始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随着纳粹屠犹政策的展开,没过多久,全家人就被押送到不同的集中营。父亲雷斯扎德·利柏林进入了位于奥地利的毛特豪森-古森集中营,并侥幸活到了战后;怀有身孕的母亲布拉则进入了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此未能再踏出集中营一步。幸运的是,小波兰斯基在纳粹追捕时被父亲保护,才幸免被送入毒气室。小波兰斯基在1943年逃离了又克拉科夫犹太人隔离区,并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在当时几位波兰的天主教徒家庭的庇护下,波兰斯基辗转躲藏,送报纸、作学徒工,竟然挺过了二战的艰难岁月。据说当时波兰的电影院里放映的都是占领军的电影,因而当地人极为厌恶,很少光顾电影院,不过小波兰斯基却没有管什么意识形态问题,经常泡在电影院里——估计这也在波兰斯基内心埋下了向往电影艺术的第一颗种子,这经历倒跟弗朗索瓦·特吕弗很相似。

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自然也成为了波兰斯基日后的创作灵感,据说同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在拿到《辛德勒的名单》剧本后第一时间就邀约波兰斯基来执导筒(有过亲身经历的波兰斯基当然是执导此类题材的不二人选),不过当时波兰斯基还没做好直面那段惨痛经历的心理准备,故而婉言谢绝。不过在2002年,波兰斯基终于凭借一部名为《钢琴师》的影片重述了自己的这段惨痛经历。虽然此片改编自另一位波兰犹太幸存者斯皮尔曼的传记,但斯皮尔曼的幸存经历显然与波兰斯基极为相似,在重拾面对惨淡人生的勇气后,波兰斯基天才的导演才华在《钢琴师》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钢琴师》其实就是一部改头换面的波兰斯基自传,他在片中注入了许多自己的经历。据说小波兰斯基当年在逃离犹太人隔离区时,有一位好心的波兰警察告诫他“不要跑,慢慢走”,这句救命箴言也被波兰斯基用在了《钢琴师》里。而且波兰斯基在片中也亲自献声,为人物配音。

波兰斯基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二战的阴霾后,他与父亲在1945年重逢并重新搬回了克拉科夫。没过多久,父亲就把波兰斯基送进了技术学校就读——不过当时的来波兰斯基已然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此时的波兰已经成为一个苏联羽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