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读书 » 书评

《女人,房子,一部小说》书评: 德国男人是怎样炼成的

书评

书评发表于2009-03-01 15:31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女人房子一部小说书评威廉·格纳齐诺

罗豫/文

很难想象,《女人,房子,一部小说》这本成长小说不是出自一位刚刚出道的新作家,而是已经获了一大把文学奖的德国老头威廉·格纳齐诺。年轻时的格纳齐诺,未必真像书中那个十七岁的主人公魏甘德那样冷智幽默,但青春所特有的内在生长力,在作家那里显然不是人界老年时隔着白内障,眺望过去的半回忆半想象的产物,而是一种凝固下来保存到老的晶体。写出一个动人的成长故事的老人,他自己一定成长得很结实,不是那么容易老去。

 

格纳齐诺中学毕业后成为自由作者,后在报社做编辑,早年的经历似有似无投射在笔下的人物身上。魏甘德在还差三个月就能毕业时却被从中学开除,由母亲带着,在职场上处处碰壁。这虽不是踏入社会的良好开端,却是成长和励志故事的良好开端。他好容易找到一份学徒工作,又从报社得到一个临时记者的兼职,情节就此上了轨道。

 

对于善思考的德国人而言,这样一个青年接下来的命运,绝不会同于亚洲小说和影视剧里那些表面善良单纯、实则颇具钻营天赋的小市侩。他对自己不得不适应、迎合的社会潮流始终保持着静观和反思的能力,所以当那些小市侩在故事结尾平步青云做了人家的乘龙快婿时,魏甘德在结尾除了工作更稳定些以外,只是确定了自己应该追求的三个目标:一个女人,一个住处和一部小说。

 

这和中国男人的奋斗口号——房子、妻子、票子、车子、儿子,“五子登科”——倒形成了一组有趣的对比。房子是魏甘德在小说结尾实现的唯一目标(注意他的房子是租来的),也是他最早实现的目标,但按照中国人的观念,须得贷款买房,还要等还完房贷才真正有房子是“自己的”感觉,这个最先实现的目标到了中国人这里,恐怕是最后实现的一个;作为生存工具的车子和票子,早在中国男人眼里成了生活目的;至于妻子,指的是台面上的女人,台面下还有包的嫖的偷的偷不着的,非要强调一个合法的女性角色,恐怕是想在条件成熟时为不怎么合法的角色留下余地;而要儿子,简直是在跟自然规律撒泼耍无赖,不提也罢。那么,一部小说——魏甘德最后那个中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的目标,倒是德国人精神地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是说是个男人就得有一部小说,而是在一些德国人眼里,某种精神事业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追求。一个德国式的成长故事一本正经把这当作个问题来解决,也算顺理成章。

 

这种对未经反思的、没有精神实质的生活的拒斥,仿佛是魏甘德血管里搏动的一种古老本能,它在魏甘德奉命去采访一位用火柴棍搭埃菲尔铁塔的老头时,表现得最为强烈。然而没有哪个成长故事会以主人公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为结局,反抗世俗也并非一个刚成长起来的人力所能及。看清世俗之为世俗或别的什么,倒是成长应有之义,魏甘德最后选择观察作为重要的业余生活方式,同他血管里的本能是一脉相承。

 

木心在一首名为《欧陆小子在抬头》诗的结尾说道:“好呀/E U R O K I D S/欧罗巴不需要觉醒/站在那里就是好样儿的”。魏甘德这个德国小子的成长故事,冷峻而略显平淡,没有慷慨激昂没有大喜大悲,迥异于这个年代销量甚好的通俗成长读物,因为这不是一个从爬到跪还以为自己已经站起来的“励志”故事,而是一个“站在那里”的故事。


《女人,房子,一部小说》,[德] 威廉·格纳齐诺著,刘海宁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15.00元。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无文章
下一篇:《追忆逝水年华》书评: 家常年华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