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好不好,观察观众看电影的状态就知道了,如果观众或屏息静气,或惊声尖叫,或前仰后合,那不用说,剧情在带着观众走,不管影片事后有多少人说叨,它都是成功的.因为观众进入了影片创造的世界,并为之情绪起伏.但如果看电影的时候,你发现,演女主角的演员好像胖了,眼神没有以前那么灵动了,而且长发貌似不适合她,脸上的妆化得太浓,哇,从某个角度看,好像某个肥皂剧的女主角.然后你又生出感慨,难怪现在很多演员貌似很像,原来是化妆的原因,还有,演男主角的演员好像这几年发福了,做男花瓶做得越来越不称职了,……哇,怎么回事,电影放完了?是什么让我们分心至此?是电影本身的含金量太低,对不起电影票.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通常一些个人风格不很明显的导演,都是靠某个主角撑场面,所以观众谈论影片的时候,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主演上.所以上文就絮叨了许多关于林嘉欣的感慨.本片导演林爱华是编剧出身,所以讲叙的故事,有比较绕的地方,这可以理解.在此之前,她只拍摄过两部作品,其中一部还是应景的<寻找周杰伦>,所以镜头比较生硬,,镜头长时间地停留,捕捉到的信息都对影片主旨无益,也可以理解.如果换一个导演,也许就不会用这种相当平实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故事.同样是类似分身的分裂人格,杜琪峰的手法,就动感得多.
影片的主旨,非常的宿命.注定要发生的,不管如果改变,都要回到相同的轨道.多年之前你选择离开,就算多年以后,再让你重新选择一次,在同样的场景里,你还是会离开.这个宿命论有可以接受的地方,就在于,假设不管时光如何变换,遇到多少事,主角的性格几十年如一日不发生任何变化.这个主旨有点类似<蝴蝶效应>,不管如何改变,作什么选择,都不可以避免那些注定要发生的事情.但是本片导演要注意到的是,本片的选择与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当时当地,重新选择是不一样的.因为已经事隔八年了.虽然我承认是有一些未知的东西,但是如果认为选择无论左右,得到的都是一样.那就变成唯宿命论,而抛弃人的性格了.影片结尾思雨和安娜的对话,恰恰说明了她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都是因为她们的性格,那些没有变化的部分,一直存在:
“我知道听起来很奇怪,可是我真的想我是你”
“我不觉得奇怪,因为我也不想是我自己”
爱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两种欲望都存在,都在相较.爱欧阳的那部分,一直在他的身边,无法割舍,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那部分,看过了花花世界,更加无法割舍.相对于宿命决定论,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论.而对于这种选择的探究,在港片里面并不是第一次,早在<一个字头的诞生>里,就有过很华丽的展示.
我们选择当时当地的生活,绝对不是影片种所说的“但原来是逃不了的”.因为人做出的选择会对生活产生影响,而生活又会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就是这种力量让人不断成长。如果唯宿命论,岂不是抹杀人的一切努力?我们所屈服的,应该是,性格中那些坚忍不拔的部分,不管世界如果改变,我们都不为所动,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无数人面对生存,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这不可耻,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安娜与安娜》:性格决定命运作者:Scarlett
相关连接
下一篇:《长江七号》:一个星爷粉丝的真实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