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电影 > 评影台 > 英国电影影评 >

电影《道林·格雷》影评:人性光鲜与阴暗面的辩证分析

时间:2010-01-01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影片名称:《道林·格雷》 Dorian Gray

导    演:奥利佛·帕克 Oliver Parker

编    剧:托比·芬雷 Toby Finlay

一言评论:如果抛开幻想的成分,那么这部电影中对于人性光鲜面与阴暗面的辩证分析适用于所有人。

个人评分:8.1/10

看这部电影不免有一种阴森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于哥特风格味道浓重的画面,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时时刻刻伴随而来的扪心自问。说到底,《道林·格雷》是一部建立在幻想基础上的影片,电影如此,原著小说也如此;但是这些幻想的成分并不是影片的核心,撕开这层幻想的外衣,藏在里面的其实对于人性光鲜面与阴暗面的辩证分析。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东西,自然也不存在完美这种东西,所以一味的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一种追来追去还是追不到的沮丧。同样,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永恒的东西,任何事物、任何人都必然会在似水的年华中老去。正如片中道林·格雷所感悟到的那样“某些东西的珍贵在于它们的消逝”。从这个故事来说,本身可以解构为对于完美与永恒的追求,以及随之而来带来的罪责与苦痛。那么再进一步的说,这对立的两个方面又可以归根于人性中对立的两个层面,即善与恶。

道林·格雷拥有让人羡慕的自身条件,他年轻、英俊,而且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是个典型的公子哥。这个形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然成为了许多人的奋斗目标,在影片的一开始,道林·格雷初到伦敦也有一种如入梦境的欣喜之感,因此在故事的最初就将你的美梦变成了现实。有句很俗套也很矫情的话是这样讲的,“梦境很美,但一碰就会碎。”随后的故事基本上就在将这个梦一步一步的击碎。道林·格雷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让一幅自己的画像代替自己承受年华的老去与灵魂的堕落,自己的躯体却能够永葆青春。在这里,又进一步将起初的那个梦完美化。试想当你年轻又英俊,手头又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不用说,一定是希望这种年轻与英俊,这种腰缠万贯的生活能够成为永恒的,人永远不老,钱永远花不完。当故事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对于观众的心理拿捏已经到了非常确切的地步。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汉书》中也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都在讲一个道理,当一件事情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向着相反的或者不完美的方向发展。在这部电影中,相反的与不完美的方向就是道林·格雷的灵魂堕落。他在享乐主义的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将亵渎感情与放纵肉欲当作自己的生活要素。与此同时,那幅画也随着他的这种堕落而变得奇丑无比。在这里的设置非常具有穿透力,这种极为鲜明的对比似乎已经超越了画面,在拷问着每一位观众“你是不是也披着看似光鲜的面具过活?你是不是也有很多阴暗面的丑事藏在心里?”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要义就是将人性的两个对立面无限的放大,用极度夸张的手法与充满幻想色彩的镜像语言解构出来。这种处理方法看似荒诞与不切实际,但是细细的剥下那层充满幻想色彩的外衣,就会发现,这种解构适合于我们每个人。中国有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功过得失,无论你是多么伟大的人物,无论你取得了多么傲人的成绩,当然就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的功与过往往持平。即是说,我们的光鲜面与阴暗面往往处在一个平衡的关系。这种光鲜面与阴暗面绝非是简简单单的对或者错,因为无论是光鲜还是阴暗,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与环境息息相关。

正如片中的道林·格雷,我觉得用《三字经》中开篇的几句话形容最为恰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道林·格雷的堕落一方面在于自制力的不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周围人的诱使,也就是环境带来的影响。这种外在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道林·格雷后来对亨利所说,“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全都是因为你。”对于人性来说,仅仅在中国的儒家内部就有三种意见:孔子主张中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生来的性格差别不大,都很中性,或者也可以叫白纸一张,无善无恶;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出生时都是善良的,之后的善是延续,恶则是外部影响;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这也是后来荀子的思想向法家过渡的根本原因。在西方,则普遍认为人生来是有原罪的,只有上帝无罪。因此,当道林·格雷心灵极度挣扎之际,他选择了去忏悔,他说“我的灵魂腐烂了,发臭了,中毒了。”他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但是面对自己积欠下的重债,他又失去了去面对的勇气。

故事的最后,道林·格雷的完美躯体与肮脏灵魂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而保留下来的是那幅当初画下的俊朗肖像。这个寓意也很明显,一个人的光鲜面与阴暗面的共同存在与消逝,作为见证的画像却能够获得更加久长的存留。整部电影都浸泡在浓度颇高的幻想氛围里,且不说这幅画像,仅就道林·格雷这个人来讲,就带有浓烈的幻想性质。所以说,理解这部电影大可以将这种幻想全部具象化,正如在分析语句的时候往往将修饰语去掉而只看句子的主干。经过如此的剥离,对于人性光鲜面与阴暗面的辩证分析便跃然纸上了。一方面是与魔鬼签下的契约,一方面又是自己想要寻求的救赎,得到的结果却是久怨难消、久罪难悔,唯有一死才能了断这些是非,才能弥补曾经犯下的过错。 
 

 

当道林·格雷经过了25年的游历重回故里之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享乐不代表幸福。”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一味的光鲜必然太过于耀眼,因为这种光鲜太过于纯粹,纯粹的东西往往并不能够带来幸福。与此同时,极度光鲜的背后自然是极度的阴暗,这也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如《周易》所言,“太极生两仪”,世间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一阴一阳,永不可改变。所以,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心的人必然会有如下的感慨“回想过往,我是否也是道林·格雷?”

那么谁是道林· 格雷?当你一味的想要过骄奢淫逸的生活时,当你戴着外表光鲜的虚伪面具说着谎言时,当你将自己的罪责深深地隐藏时,当你在尔虞我诈的纷争中用尽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时,当你内心中的丑恶面浮上心头时,你就是道林·格雷。前面已经说过,事情没有纯粹的,因此你不可能指望自己能够做到纯粹的善人,你的人性中必然需要存在恶,但是这部电影告诉你的是,当你的恶逐渐放大时,你不能听任其肆意而为,你要敢于对着镜子说“你是个混蛋”,进而将这种恶向缩小的方向引导。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而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也正在成为世界普遍认知的价值观,各国的哲学家政治家也一并推举孔子的思想将会是未来世界的走向。何为中庸,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中庸就是取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像片中的道林·格雷,他的人生就没有平衡点,处在失衡的状态,等到他想要弥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当他的心灵接受自我的拷问时,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倾听的人,能够将自己心中的这个丑恶的秘密说出去,但是他却昏厥了过去。有些事不能堆积,记得从前的老师常常说“当日事当日毕”,人生就该如此,不仅要当日事当日毕,还要时时做阶段性的总结,时时矫正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能放纵自由的任其向着一个极端发展,否则连后悔都很难来得及说出口。(文/玄曦皓)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