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你的青春谁做主?
1993年2月12日,利物浦当地一个名叫詹姆斯·布格勒的2岁儿童,被两名十多岁的男孩从母亲身边骗走,沿路遭受虐待,直至死亡,而近40名目击者却无动于衷,该事件发生后导致了当时英国民众的极大愤怒,也引爆了持续不衰的青少年犯罪话题。而如今由于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所引发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英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所以当《鱼缸》中的女主角米娅将康纳的女儿从家门口诱拐到荒凉的郊外并在大怒后将凯拉推下湖中时,我担心影片会发展成一部青少年犯罪题材的影片。但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并没有将影片拍成一部英国女生版的《大象》,也没有拍成《歌舞梦飞扬》的电影版,而是采用大量的自然光,通过摇晃的手提摄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英国的“天水围”单亲家庭的故事。
我常常会去想我是如何按照父母觉得正确的方式度过了充满着暴躁与叛逆的青春期,在那个似乎全世界都以你为敌的年纪,虽然你对这个庸俗的世界有多么的不屑,对老师的罗嗦父母的唠叨有多么不放在眼里,但是一批批当年嚼着口香糖对一切不屑的少年们还是在与矛盾的消磨中玩完了青春,然而回头去看当时的自己,竟然有几分羡慕起那些恣意张扬出口成“脏”混过的青春,就像《鱼缸》里的米娅一样。
影片一开始,沉默的米娅打了一通电话,骂了一通脏话(注意:这通脏话非常脏,英语中那个以C开头的最脏的词频繁出现),接着面对着阴冷的阳光,米娅往楼上的窗户砸石头,又与楼上的人对骂了一通,似乎这个看起来有点古惑的问题少女发泄得还不够,接着开始了一系列暴力行为,镜头不断在她所居住的那个贫民窟的福利房社区和拴着白马的废品收购站之间跳跃,而我们也可以从米娅和她单身的母亲间的简短对话中得知她刚被学校退学,她的生活似乎已经无聊到了每天到社区中与其他小太妹对骂和放掉那匹白马。仅仅用了十分钟,在没有任何背景交待的情况下,通过米娅平时生活中的琐碎镜头给观众拼贴出这个问题少女生活中的苦与乐。
影片中米娅与母亲和妹妹生活在一起,父亲的形象是缺失的,而米娅对于家本该得到的关爱也是缺失的,与其说母亲不能给米娅任何关爱,倒不如说这个可怜的母亲比米娅更需要关爱,而那个看上去比米娅更古惑的妹妹似乎说的话比姐姐更脏。而且母女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之中,母女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谈话,而唯有的一次,是母亲告诉米娅自己怀她的时候曾几次想去堕胎。这是一个被现实世界抛弃的家庭,所以当母亲带着她新的男友康纳回来的时候,这个幽默、健谈的男人一下就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新鲜空气。而原先像刺猬一样生活的米娅的生活也因康纳的无意闯入而被彻底改变,但导演并没有将这个故事发展成为一部结局皆大欢喜的温馨家庭片,康纳并没有成为这个家庭中缺失的“父亲”的替补。被现实世界抛弃的米娅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便是跳街舞,这也是她逃避现实的唯一方式,而康纳对她的鼓励与支持也使得示意的米娅看到了自信,所以她对于康纳的情感是一种亦父亦情人的感觉。而当米娅闯入康纳的生活,发现他其实是个已有家室的人后,她再一次被现实所抛弃,而当得知那唯一支撑着自己梦想的街舞大赛选拔也只不过是一场招聘脱衣舞娘的选秀后,她彻底成为了成人世界游戏中的输家,再被现实世界所抛弃后,又被理想世界抛弃,所以她最终选择了逃离,去到威尔士开始新的生活,完成蜕变。
有人将安德里亚·阿诺德视为肯·洛奇的接班人,和另一位英国导演西恩·门德斯一样,他们影片中都通过“残酷青春”的影像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破碎的英国”的形象,单亲家庭、贫困的福利房社区、中产阶级的困惑、青少年的暴躁等等都通过影片冷峻的图像表现出来。米娅从一开始那个满嘴脏话的暴力问题少女到梦想破灭后的落寞,而最终决心离开这个禁锢她的地方时,她跳的最后一支舞是与母亲和妹妹一起完成的,母女之间剑拔弩张的对峙终于在轻快的最后一支舞曲中得以缓和。
鱼缸这个意象虽然在影片中没出现过,但导演以鱼缸象征着生活中的缺氧状态,就像生活在鱼缸中的金鱼一样,虽然看得见外面的世界,然而生活却被鱼缸所禁锢,而米娅的生活就处于生活在鱼缸中的缺氧状态,所以最后她选择离开,试图打破这个禁锢她生活的鱼缸时,她也选择遗弃这个遗弃过她的社会。(文/何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