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忍执导的《不能没有你》频频得奖,却不改其低调姿态接受来自各方的赞誉。获即将到来的46届金马奖10项提名,还将代表台湾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从超人气《海角七号》到剖析社会现状的《不能没有你》,台湾电影的愈加成熟与多元化展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戴立忍表示:“台湾电影实在是被压抑得太久了,每个台湾电影人多做一点,好日子就不会远”。
影片根据5年前真实新闻事件改编,描述单亲父亲李武雄为女儿上学,争取女儿监护权,四处奔波,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在台北闹区抱着女儿企图跳天桥。影片生动呈现了父女亲情,刻画了台湾社会底层的生活和隐藏客家族群情况。
生而为人,对不起
戴立忍用近乎残忍地冷静白描了李武雄父女的生活,无论是黑白镜头,还是最为情绪激烈处那种发不出声音的干嚎,李武雄手执别人丢弃的“抗议”牌子指向轿车,短短的两秒钟,他收起抗议,拉着女儿继续走。
依着时间顺序,父女的状态从简单、自然,到希望、愉悦,到无力、茫然,再到最后对环境周遭的顺应。李武雄从未想过真正要反抗什么,“抗议”的牌子他拿在手中,或许他潜意识间想要抗议些什么,社会、政府、权威、金钱、人群……但是他自己也不明白,他只有单纯的希望,就是女儿能上学。而为什么女儿一定要上学,难道原本简单的生活不快乐嘛?还是所谓正确的社会观融于他的思想,便是唯有知识才能改变“贫困低下”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讲,简单的人很幸福,因为他们不了解社会的复杂,只是依着一个念头生活下去。李武雄很简单,如果不是遇到女儿上学的问题,他也很幸福。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出卖自己的体力,挣点儿勉强能够维持温饱的小钱,和女儿相依为命的活着。他不会沉浸在过去女人生下女儿后便离家出走,再未回来;也不会沉浸在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希望和梦想中。没有过去便不会伤感,没有希望便不会失望。这些现实的我们都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知道,李武雄不会永远年轻,他无法一辈子出卖体力过活,女儿也不会永远只是小孩子,她会长大,如果不面临入学问题,之后也会遇到其他种种生活和社会问题。其中总有一些问题可以逃避,也总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李武雄父女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换个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那么,哪怕是社会底层,也不排除他们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尽管这个“桃源”只有活下去的最低保障,连安稳的住处和下一顿的食物都没有。如果李武雄告诉我们他生活得很好,那么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他是“阿Q精神”,无法客观面对现实。但对于一个连阿Q是谁都不知道的李武雄,他的现实就是现有生活的一切。在求学事件之前,他从未向人们、向社会乞讨过什么,亦没有伤害过任何人。
李武雄父女从台北回高雄的路上,背景音乐轻快的突兀。笔者认为,这恰巧贴合了李武雄父女当时的心情。他们对生活从未有过希望,只是一再的随遇而安,哪怕他们在总统府前等议员,也不见得有怎么的心理挣扎,只是一门心思往前冲。因为社会从未关注过他们,他们也从未站出来让社会给予关注。现在李武雄跳出来了,人群给了他们关爱与尊重,对他们以礼相待,坐高级轿车、送礼物、帮忙办事,虽然经历很多波折,但有人告诉他,只要回去高雄找专门处理该事务的专员,就没问题了。
李武雄从来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经历过敷衍应酬,他当人人的话都听得信得,他很自然地以为政府的人都在认真为他,秉公办事。高雄,只要回到高雄找到专员问题就解决了,女儿就是自己的女儿,就可以上学了。李武雄对社会第一次有了希望,希望的美好如阳光在前方暖暖地照着他,一片光明。李武雄不知,对于他,希望只是漫长绝望的药引子,短暂的愉悦引来生命无法承受之疼的悲烈。
随后一系列的被“真诚的”政府人员耍得团团转,所做的一切注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没有证件来证明女儿是自己的女儿,没有办法解决女儿的上学问题。验血验DNA没有用,在这个社会没有证件,你可能连“人”都算不上。李武雄的无力感击垮了他,也许彼时他也清楚跳天桥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他已经不清楚除此之外,他还能在做些什么。
李武雄从未真正走进这个社会,又怎会在这个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呢。任何人都可以批判这个社会,但首先你得活下去,然后让自己有话语权,发出别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社会这个茶几,注定是要摆满“人”这个杯具的。同时,正因为人人都想摆脱杯具的命运,所以挤破头来争做茶壶。李武雄连社会人都算不上,又怎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这就是社会
影片拍摄很克制,在表达社会方面,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描述。笔者无法认同用李武雄父女的弱势来突出社会糟糕的说法。首先李武雄父女的弱势的确是社会问题,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存在种种问题,所有人都清楚万事没有完美,就算某天社会真的发展到共产主义,也不能保证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何况现代社会漏洞重重。我们常说大学生步入社会整个人都可能转变,社会是个大熔炉,熔掉了太多人的棱角个性,让人们变得千篇一律。但这个社会同样推出个各行各界的精英,也出现了各种特立独行为人所崇拜喜欢的人物。正如上面讲的杯具论。过来人都清楚,如果你不溶于社会,那么就会被社会淘汰,现实就是这样。而一直看不清现实的理想主义,才是真奇怪。
观影时看到李武雄的立法委员客家老乡对他热情招呼,有丝吃惊。不愧是站在一定高度的角色,笔者还以为他会对脏兮兮、早已断了联系的小学同学嗤之以鼻。尽管他未帮这个同族老乡解决任何问题,但是礼数上做足了。又是差人开车送去相关部门,又是送小礼物。有人谴责政府把李武雄当球踢,没有人真的在解决问题。这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实。
扪心自问,对于一个基本上相当于脏兮兮、没有任何头脑的陌生人,我们会做到什么份儿上呢。有几个人真的会去关心解决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戴立忍将此新闻事件搬上大荧幕也正是因此原因,没有人会去关心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媒体和群众同样都是人,当李武雄试图拦下匆匆赶路的记者,记者抛下一句,我这里是新闻线,请找社会线。如果新闻线的记者停下来会怎样,最大的可能是因为疏于职守,未完成自己本职工作而受到领导的责骂。
这是一个人人可危的社会,没有人是不付出不努力坐享其成的,至少大部分都不是。有人帮忙是福气,没人帮忙正常,人不是都得靠自己生活下去。故事中我们更愿看到的是李武雄经历了种种后看清世事,自己有勇气、有力量、有能力生活下去,并照顾好自己所爱的人。
影片中唯一可以直接责难的只有一人,李武雄为其打工潜水的客家人。影片第一次潜水,因为同乡人睡着了,李武雄险些出意外。又一次潜水,同乡人又睡着了,李武雄终于意外了。本就是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高危工作,却如此不以为然。此人虽不是有意轻贱生命,对李武雄父女也不错,但却做了最能够直接要人性命的事情。这并非文化落后等原因能够解释的,真的是不以为然的态度问题。
文/苏筱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