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影评:视觉与思觉得“双丰收”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八岁小女孩玛丽一直以来缺少父母的关心与疼爱,父亲除了忙于刻板的工作之外就是醉心于一些莫名其妙的爱好比如制作标本,母亲整日醉醺醺的以至于完全忽视了童年的玛丽,对自己的容貌极度自卑的玛丽在孤独寂寞中一直在渴望朋友、渴望关注、渴望交流,一次偶然的冲动促使她给远在美国的一个完全不知何许人也的麦克斯写了一封信,诉说了她的孤独生活与交流渴望,令她意外的是,远方的麦克斯真的给她回信了,于是她和他开始了一次长达20年的心灵之旅……
生活在美国的麦克斯是个有“忧郁+自闭”病症的四十四岁中年男人,童年父母双亡使麦克斯在恐惧与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自我封闭,不会与人沟通,敏感的简直神经质,没有人喜欢他,与他相伴的只有瞎猫、金鱼以及幻觉中的“朋友”。一封意外的澳洲来信让他交流的渴望找到了释放的闸口,于是,他回信了……
玛丽和麦克斯无疑就是现实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纷繁的变化与混乱的生活或多或少让人恐惧,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在避免我们受伤害的同时也钝化甚至阻塞了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与被伤害让我们敏感的心变得脆弱于是更加情感封闭,理应是本能的“沟通”成了教科书中传授的重点章节,我们封闭的外壳下那颗并不冰冷的心都有一个期待,期待别人首先善意的微笑、热情的双手、真诚的问候,于是,我们都在等,于是,越来越冷,于是,非利益纽带的“交心朋友”成了一种奢求,真的那么难吗?是啊!是吗?
玛丽的一封信打开了麦克斯的心灵堡垒的一扇门,麦克斯的回信让玛丽感受到了交流的快乐,玛丽的快乐令自闭的麦克斯体会了自己的价值,麦克斯的指导让玛丽懂得了“首先爱自己,所有的自己”,玛丽的领悟让长大了的她得以携手自己的梦中情人共步婚姻圣殿,麦克斯的病例成就了玛丽的医学专著,一切都在令人愉悦的前进着……但是,玛丽的医学专著却深深地伤害了麦克斯敏感的心,于是一切曾经的美好都碎了,麦克斯愤怒了,回信没有了,朋友消失了,玛丽崩溃了。她开始终日酗酒,自我放弃,爱人离开了,她想结束自己了……一句来自玛丽的真诚对不起化解了麦克斯的愤怒,麦克斯的宽恕消弭了玛丽心中的冰山,麦克斯懂得了微笑的美好,玛丽感受了宽容的伟大……玛丽带着感激到了美国看麦克斯,麦克斯带着微笑到了天国找新朋友,她和他的心结都解开了……
螺旋式的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断的重复,关爱与被关爱、伤害与被伤害、原谅与被原谅,只要放开心胸释放自己接纳别人,幸福并不遥远,快乐无处不在,美好会成为生命最贴切的注脚,就像罗大佑唱的,“或许你将会发现生活还算美丽,只要你抛开一切面子问题”。
《玛丽和麦克斯》这部泥塑动画长片蕴含了浓浓的人文诉求和情感传递,自始至终情绪一直都被情节带着走无论是喜是悲,大段的台词清晰透彻的阐述了影片的情感诉求,在这一点上其价值无可争辩。但同时,我也有些自己的负面看法,以一部电影而言,《玛丽与麦克斯》几乎完全依赖台词宣读,在观赏性上稍弱了些,打个比方吧,如果你的英语足够好,或者台词选用中文配音,那各位完全可以闭上眼睛“看”完整场电影,几乎没什么影响,这就是我想说的“观赏性稍弱”,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更习惯美国动画的表现手法,精美的画面与眩目的特效让人充分体验视觉的盛宴,而人文理念的传递在“润物无声”中植根观者心中,当真一个视觉与思觉得“双丰收”,也许这差别源自于美国的商业化初衷吧。
即便如此,我对《玛丽与麦克斯》的评价依然是:这是一部好影片。(文/加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