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乐评、书评、剧情,请搜索:
现在的位置:影萍网 > 电影 > 评影台 > 其他电影影评 >

电影《玛丽和马克思》影评:停格动画的魅力

时间:2009-12-09 |来源:影萍网|130q.com 收集整理|点击:


停格动画的魅力是机器时代的反机器主义的光辉释放出来的。通过输入设备,一部CG动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因为它的角色设定和动作设计都由程式提供了无数种可能,设计师有时候是通过固有的累积好的数据中选取适当的角色表情和动作,最重要的是,制作者不用担心镜头修改的问题,这比起真人电影要容易得多。停格电影则完全抛弃了现代的计算机制作动画的方式,费时费力,却效果惊人。
  
好故事以及好的分镜头设计必不可少,这在任何一种制作方式生成的动画里都是基础性的。《玛丽和马克思》探求人的自处和相处,找寻能够安抚心灵的处世之道,它的题材是永恒性的。马克思所患的亚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种精神发展疾患。它与自闭症有许多相似之处:极度缺乏社交技巧,存在着社交障碍,同样对某些特殊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兴趣。这让马克思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征,他长期形成的无神论者的理性逻辑完全不理解世俗世界如何运作,他终日依靠幻想度日,他的世界的出口仅仅存在于自我的反思之中,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的堵塞,使得他只好蜗居于纽约的灰暗混凝土的公寓之中。
 
假想这个题材让皮克斯来拍,应该会让皮克斯的天才们犯难好一阵子。擅长在搞笑搞怪和疯狂追逐中追求情感体验的好莱坞,难道要用先进的3D技术来呈现马克思的大肚子吗?不难看出,在近年来的好莱坞主流动画中,电影的“银幕内速率”是越来越快,角色总是要和刘翔一样,又要跳得高还要跑得快,以至于让部分人产生动画的类型和启迪意义越来越狭隘的错觉。看看它们的类型分类,除了动画类型,还有动作和家庭等等,但诸如恐怖、惊悚、情色之类的就极少看到了。但,动画片的类型远远不止于此。
 
提到3D技术,不妨做一小小假设,如果日后我们看新闻或者看纪实片或者纪录片时,都可以裸眼看3D,极度的真实带给我们除了震撼,会不会还有对于真实过分接近的恐惧,也许,我们需要一个距离,不是视觉上带来的距离,而是心理距离。当然,我也难以预测日后观众的观影心理的发展。

正如我认为2D电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有其重要意义一样,停格动画并不会因为其历史的久远就逐渐被湮没。它会发展,会演变,都是基本的制作流程和方法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停格动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黏土动画,将停格动画这种古老艺术的艺术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从三个方面和三种群体来谈一谈这种魅力。
 
第一,   是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看永恒不变的手工艺术。复制时代的到来培养了人的惰性,虽然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创造性的事情,但还是有不少人沉迷于日复一日的复制,例如网游、偷菜等等(我也莫名其妙地遇到能用的计算机就想打开农场)。这也让人们对非机器复制的产品感到尤为宝贵,也就是对手工制作的版本给与了童真般的重视。手绘的各种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手工的东西正如一幅实实在在的油画作品一样,能够在观众和制作者之间产生奇妙的共鸣。制作者乐在其中,先不说让每一格画面串联起来成为动画,单是制作每一个模型都是在做一个艺术品,这种成就感可以让每一个剧组人员都能共同享有。
 
第二,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观影心理。停格动画是真实的存在,但又被夸张化了的黏土模型定义为艺术。黏土模型会使得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整个纽约城真的就存在了,你心里知道制作者真的做起了这么一座城,在内心深处,会对这样的一种创举产生先入为主的佩服心理。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奇妙的共鸣之处。
 
第三,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部成功的黏土动画都可以利用电影资源做后续的商业开发。典型例子是那只英国的狗狗和那些烦人的兔子。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停格动画不仅适合疯狂搞怪类动画,还非常适合黑色动画以及像《玛丽和马克思》这样的成人动画。成人动画的缺失是这个时代的遗憾。无可否认,面对低龄观众的动画是需要坚持不断地制作的。然而,大部分主流动画都是合家欢式的,它们趋向严重的同质化。成年人看动画真的仅仅只是为了找回纯真,或者说,我们只能从动画片找寻纯真吗?能不能找到童年的快乐回忆,针对每一个个体都会有差异。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像《玛丽和马克思》这样严肃看待成年人生活问题的题材。同时,黏土动画也会多多少少让我们找寻到童年摆弄小玩意的纯真。(文/魔小肥)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