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人 »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蓝白红演绎宿命三重奏

影萍

影萍发表于2009-04-12 01:13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蓝白红演绎宿命三重奏

1994年,当基耶斯洛夫斯基拍完《红色》之后,他便向外界宣布“不会再有下一部了”。从此,基耶斯洛夫斯基永远退出了世界影坛。基翁的退休并不是因为他厌倦了制作电影,而是更愿意像大卫·梭罗那样在瓦尔登湖边过着自己闲适的生活——可以把电影放到一边去,过一种“看看书,抽抽烟”的淡定生活。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进行心脏手术,但他不幸地在手术台上辞世,终年五十四岁。以影像思索宿命的一代宗师也逃不出命运的安排。

 

宿命,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二的终极话题,这一话题在《两生花》里被演绎到了极致。而《红白蓝三色》则不断延续着这个命题的探讨,并且由此引申扩大到了我们生活的周围,一点点的细节,外部的、内部的、身边的、内心的,都在命运的驱使下,散发着人类自身的困惑与迷茫。影片给我们的不是答案,这没有答案,而是一种指引,一种理性的指引,并探索着命运之路的终端。(www.130q.com )
 
 
---蓝---

 
看惯了好莱坞的电影会发现有这么一类电影,导演精心安排好了各个情节点,于是乎,观众们不用做任何的思考,只要静静等着这些约定俗成情节和感情的释放点到来就可以了,比如美国精神,又比如英雄主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电影,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拨云见日”地去揣测主角的心理。去分析那些像迷一样的事件和线索。难以厘清的头绪和无法圆说的故事。毫无疑问,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就属于这类电影。
 
朱丽居住在法国,是一位著名作曲家的妻子。在电影的一开始,他的丈夫和孩子就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生命。但正是由此开始,朱丽叶才走进更深层的人生。而以前,她一直都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虽然自己也是一个音乐家,但为了丈夫的事业,她把身心放在家庭上,并且以此为幸福,但这种幸福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接下来的电影,就是在描述朱丽是怎样穿掇起生活的碎片,重新开始生活的。朱丽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那样去对待亲人的离去。
 
《蓝色》不是一部简单讲述守寡女人如何面对余生的好莱坞模式产物下的低级肥皂剧。所以故事也很出乎人们的意料,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对她的婚姻生活猜测出一二来。她打了个电话给一位一直爱着她的大学同学。在电话中,她告诉他,他们可以。其实她是想用这种方法逃避她丈夫和孩子的去世带来的打击。可是,一切都这么自然。在最不合理中又体现着最合理的一面——朱丽想用性来刺激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除了悲痛之外还有其他的感觉。可是,肉体上的刺激于事无补。于是她搬出原来的家,到了巴黎的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角落,走进她以前所不熟悉的生活。她看到一个年轻人被人追打逃避无门,她看到妓女以卖身为乐并且依然保持纯洁,她看到刚从贵妇人的车里下来的流浪汉坐在地上吹奏短笛,她看到一位很老很老的老太太,走过漫长的路,非常吃力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她看到自己厨房里一窝小鼠,让她恶心也让她怜悯。每当这些时候,贯穿始终的主题猛然间响起,让她心颤晕眩。在新环境中她不多和别人交流,不结交新的朋友——她想把自己封闭起来。无巧不成书的是,在这里,她遇见了怀有身孕的他丈夫的情人。于是她面临选择——是继续逃避还是勇敢面对?
 
蓝色代表的是“自由”。 主人公朱丽是孤僻而又独立的,她拒绝世界又渴望世界,而这种状态是在她失去了她的一切之后才得以体现,而她的独立自主也让“自由”之后的生命残缺体现了出来。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之中,当我们想得到自由的时候也在失去着自由。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个人的自由势必导致他者的束缚,当他者被束缚过后,自我的自由也只停留在了表象之中,精神上的牢笼显现了出来。对于这点朱丽和她丈夫的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丈夫去世以前,她一直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下,束缚于丈夫,并且以这种被束的状态为幸福,可她后来渐渐意识到这种幸福是很脆弱的。而面对着自己自由的选择和释放被束的他人(以前丈夫的情人)的抉择时,她选择了宽容与慷慨,也体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种“自由”理念之后提出的一种对自由精神的假设。
 
 
---白---
 
生活究竟是什么?是一出非悲剧的悲剧,还是一出非喜剧的喜剧,或是一出并不浪漫的浪漫电影?谁又知道?也许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他一直在表现生活一种不可捉摸的状态,但是在这样的外表之下,他探讨的却是疾病、失去和死亡的关系。在他1994年完成的《白色》中,就表达了这样一系列关联。
 
卡洛是一位居住在法国的波兰移民。他毫无缘由的变成了一个性无能的男人。因此他漂亮的妻子也非常坚决的和他离了婚。他想回波兰,可是穷困潦倒的他只有蜷缩在巴黎的地铁站里,靠卖艺赚点聊以果腹的钱。他是个美发师而不是个音乐家,他演奏的“乐器”是一把包上了纸张的梳子,演奏的曲目是波兰的老歌——可是这一切并没有为他赢得太多的同情以及金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遇上了一位波兰人,并且答应带他偷渡回华沙。因为没有合法的护照,他只好把自己塞在一个小箱子里,经过四个小时的飞行,回到波兰。在华沙车站,这个装载理发师的箱子没有顺利地被送到接站人的手上。而被两个小偷偷走,当这两个小偷打开箱子没有发现钱财却发现一个矮小的男人时,怒不可遏的小偷就把他毒打了一顿。这个理发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终于到波兰了!”这完全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以上的种种看起来都比真实的事情要好笑或者是更悲惨,可是事实即是如此。
 
这部电影在法国和波兰拍摄,基耶斯洛夫斯基呈现了一个后共产主义的波兰社会。回到波兰的卡洛发现他的哥哥依然在经营自家的美发店。他一边帮哥哥给女顾客做头发一边寻求着赚大钱的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那个帮卡洛偷渡回国的朋友想用死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用钱来买死。卡洛没有杀掉他,但是依然得到了一比不菲的佣金。

  
他用这笔钱买了几块地,并逐渐做大,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一名富翁。有了钱的卡洛在考虑着一个计划——他想把自己的前妻引诱到波兰来。卡洛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揣测。但是他对前妻的情感是肯定的,这份情感又很复杂——他们结婚以后,卡洛就变成了性无能,无法给予妻子生理上的满足——那么他的前妻回到波兰以后,卡洛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这是电影留给后面慢慢揭开的悬念。
 
相对于《蓝》和《红》来说,《白》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之一:人的漂泊不定性和生命的不可捉摸性一般,在他的故事中,人们从来不缺乏选择和偶遇,但是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像它的线条一般那么清晰,这些人物关系简单明了,却又不是直截了当的把故事从原因走向结果,而是头晕目眩地在众多选择和机会中徘徊,有时甚至会迷途。这就给电影故事造成了悬念,也赋予了《白》更多的话题性质:我们对爱的理解到底是什么?爱真的没有理由没有条件吗?真的存在无私的童话爱情吗?
 
《白色》在三色中代表了“平等”。但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卡洛把前妻诱骗回波兰并且诬陷她时,我们很难发现这中间有什么“平等”可言——这只是一个有着金钱和强权的男人对自己又爱又恨的前妻的报复罢了。卡洛和多敏妮,他们都处于个人的世界中,又是两个依存体,而大部分时间里,卡罗尔忍受着命运的不公,但是到了最后,他似乎承受住了压力,成了胜利者,而多敏妮却从天平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但是,回头再来看整部电影,这样的结果却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平衡结构。卡洛与多敏妮最终都经历了不公,但最后都得到了平等的待遇——被报复与报复,这样的平等是在经历许多事情之后,在物质和精神上达成了妥协,是在许多因素达到和谐之后的一种平衡,尽管结局会有不同,但其间平衡力量的转化却是在时刻维持着这种平等的体现。
 


---红---
 
人们走进你的生活,或者他们只停留一段时间,或者他们永远与你相随,而更多的时候你们只是擦肩而过,可能再也不会和你碰面。其实生命也是一样——不断地见面、坐下,又不断地站起、离开。我们可能只和这里面的一些人有联系,其他的,就永远做了陌生人。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中,两个薇罗尼卡的见面,只是在波兰一个广场的擦身而过,在车上的薇罗尼卡只顾着拍照而没有注意到波兰的薇罗尼卡。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她向车下看了一眼,发现“自己”在广场上站着,那会怎么样?是时间停滞又被不同的人利用了么?是宇宙中唯一相交的平行线么?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来没有说,他可能也不知道,这就是宿命。在《红》中,也有这样一个开放式的画面:那一条电话线独立穿行而又和其他电话线交互连锁。只不过生命的来往、联系和离开没有这么显而易见罢了。
 
这部电影以日内瓦的一间公寓为开场。这里住着一位叫瓦仑汀的兼职模特,她正在给她的男朋友打电话。与此同时,在对面街的一处公寓内,一个叫奥古斯特的法学院的学生也在听电话。可是瓦仑汀并不是在给奥古斯特打电话,她在给自己远在英伦的男朋友打电话。瓦仑汀很少见到他,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面;或许像那些擦肩的陌生人一样,见过又没有再见面;或许他们会再见面……
 
一天,她不小心撞到了一条狗。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这条猎狗很就恢复了健康。当瓦仑汀去归还猎狗的时候,狗的主人却把狗送给了瓦仑汀。狗的主人是一个退了休的法官,他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窃听邻居的电话,并且从窗户中窥视着邻居们的一举一动。在听了一辈子陪审团的意见之后,这位法官决心要做一个旁观者。他像极了上帝——自从人类有自主的意识以来,上帝就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思量着我们的下一步举动。

 

在这个法官年轻的时候,他有一份美好的爱情。有一天他发现他女朋友的两腿中间夹着另一个男人,他明白这份爱情他是永远失去了。从此这个法官一直无法释怀,过着提防和压抑的日子——在暗处舔拭着自己情感的伤口。他开始慢慢地向瓦仑汀诉说自己的故事。渐渐地,瓦仑汀溶入了法官的生活。我想他们一定相爱了——一个被生活摧毁的男人和一个正在被生活摧毁的女人之间的爱情,可能这还不足以称为爱情,或许这种感情的产生只是基于两人处境的相似的彼此认同和同情。但是,他们依然是擦肩相遇的陌生人。那个法学院学生奥古斯特深爱着自己的女朋友,而他的女朋友——卡瑞莲,是一位提供私人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而有一天他却发现自己的女朋友的两腿中间夹着的却是另外一个男人,他伤心欲绝,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到英国去,这一点像极了老法官的年轻时代,或者说是老法官年轻时代经历的一次复写;晚上,瓦仑汀又给她的男朋友打了电话。也许电话那头的男人根本不是她的男朋友,只是瓦仑汀用来逃避那些追求她的、而且生命和她产生交集的男人的借口而已。他们就像陌生人一样——从未再见过面。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悲观而又宿命地认为,事事皆有天意,一切全是上天安排好的结果。但是积极一点来看,生命的随机与偶然,决不仅仅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决定事情发展与成败的机缘总是像陌生人一样与我们擦肩而去。
 
在《红色》的结尾,在一次横渡英吉利海峡海难事故的搜救工作中,三部电影的主角获救依次出现在银幕上,这一点正好体现出了红色在符号学中的象征意义:博爱。而人世间的种种冷漠空虚寂寞也都在这种博爱的精神中得到了解决,瓦伦汀帮助了老太太,从而用爱的行为拯救了之前那一个个失落无助的灵魂,人的情感力量由于彼此的宽容和理解,被激发了出来,博爱的力量也让三部电影里的几位主要人物在风浪过后仍幸存了下来,导演试图用《红色》的这个结尾阐释爱的目的,好象是上天与大地之间所产生的源于这种爱的感动而拯救了这些行将破灭的灵魂。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所言,在所有人都经历了苦难的洗礼后,方体会到生的伟大与成功的喜悦。他用他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点出了这一点,并以救赎的方式提醒我们,不要丧失我们身体内最宝贵的东西,不要漠然视之,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最强大的原动力是来自于我们体内的这股力量。
 
套用符号学的理论,《蓝》、《白》和《红》——对应着法国国旗的颜色——分述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主题。《蓝》中失去家庭的朱丽叶比诺无疑享有重新开始生活抑或是消极逃避的自由。《白》中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无情抛弃而回到波兰的理发师,发誓要挣100万,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前妻平起平坐,来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可是最后,他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红》中,心存感激之心怀有博爱之情的瓦仑汀跨越了世俗的磐篱,他原谅了那个知法故犯的法官。当老法官向瓦仑汀诉说自己的罪恶时,瓦仑汀像极了听待告解的神父——或者说她更像宽恕一切的上帝。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主题在这里变的统一——唯有自由和平等做前提,博爱才不是奢谈。
 
哲学家说,现代人得到了自由,却悬空了我们的存在。对于道德,我们有多少自信?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像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文/何塞   更多影评书评乐评www.130q.com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胡里奥·密谭: 带你游走于欲望与梦境的边缘
下一篇:以独孤九剑解读王家卫电影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