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与抚摸: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
评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
文/马平川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传统型农业社会向现代型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飞速加快。为了构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乡村形态,农民工融入城市,进一步扩大再就业,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增加农民工收入,创造了当下中国最复杂而又丰富多姿的 “乡下人进城” 生活景观。“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折射的是时代的烙印和变迁,记录他们精神世界最本质、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从而呈现时代发展的脉络,书写变革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这些小说叙述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沉着观照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探究乡土生活纷繁嬗变的深层本质,感应农民生存现场的整体脉动,丰富和拓展人们对“乡下人就进城”问题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创作景观。在当前小说中“乡下人进城”叙事热潮中,“乡下人进城”的文学的广度、深度有待被拓宽和深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拼板剪辑,平铺直叙的书写和描摹上,严重缺乏城乡经验。作家对生活体验的多义性和复杂性缺乏贴肤的认识,如何将翻天覆地变化中的农村和城市的人和事,以新的文学眼光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并艺术性地化作出鲜活生动的故事、情感,达到作品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品格完美统一,这直接影响着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丰富性。
2007年三部从不同角度书写农民工形象的小说:孙惠芬的《吉宽的马车》,贾平凹的《高兴》,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堪称本年度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将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置身于更为丰富的审美期待和更为开阔的艺术视野中去审视,置身于当今“乡下人进城”叙事的背景下来考察,自有一番价值和意义。《高兴》是一部有着非常鲜活和饱满的情感力量的小说。贾平凹深入到“乡下人进城” 的境遇和体验的肌理之中,演绎了他们不断被异化的人生梦想,再现了他们对抗现实苦难的罕见品质和勇气,发掘出极为丰饶的人生景观。表明了贾平凹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观察与深入思考。《高兴》充分展示底层民众生命特有的柔弱与坚韧、尊严和价值、卑贱与高贵《高兴》以质朴、粗拙,不假掩饰的浓郁的民间风味的叙事话语,触摸到中国城乡社会最细微的质感和肌理,展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困境。贾平凹以焦虑的姿态观照农民的现实人生。在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冲突上,更多的是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以及精神的痛楚和裂变。真切地叙写了刘高兴乡下人进城后在城市中的挣扎,无奈和迷失,凸现了乡下人与城乡伦理之间无法协调的冲突和困境。《高兴》的出现,给“乡下人进城”带来了新的震撼和生机,从而使中国当代小说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新的丰富。可以说《高兴》是2007年小说版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探讨了乡土中国农民如何“活着”的意义。
贾平凹在对刘高兴的精神价值追寻的同时,又把刘高兴卑微的个体生命始终安置在质朴、鲜活甚至粗鄙的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力图挖掘出他艰辛、坦然和韧性的生命力,展现刘高兴心灵跋涉的苦涩和欢悦,来探寻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贾平凹说 “(刘高兴)使我为这些离开了土地在城市里的贫困、卑微、寂寞和受到的种种歧视而痛心着哀叹着,一种压抑的东西始终在左右我的笔。” ①在《高兴》里,底层关怀不仅仅在滞留于生活苦难,生存困境的关注,而是将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作为人的情感和灵魂作为关注的重点。将笔触冷静地深入到隐秘、复杂的人性深处,着力表现乡土文明和都市现代性文明对新一代农民人格的建构和灵魂的重铸,着力彰显农民在困难、挫折中与生俱来的坚韧、执着、隐忍、善良和宽容的个性。农民的荣与辱、成与败、悲与欢、爱与恨,作为人的生命意识与情感空间,赋予了农民生命以生存尊严与价值意义。贾平凹没有一丝矫情来美化刘高兴的经历,他以作家的敏感,敏锐,以平民的视角,呈现出真实的当代“乡下人进城”的生存本身的日常生活中现实状态和情感境遇。贾平凹之所以那么深的走进了西安城墙下拾荒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实也是贾平凹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贾平凹在西安城墙灰暗粗糙的背景下,猝然展开一幅活生生的色彩斑斓的市井生活画卷。匍匐在兴隆街上的刘高兴们在光怪陆离的盛世与浮华中,过着为人所不齿的生活。他们的生命是那么的渺小而卑贱、艰难困窘,无足轻重。他们互相扶助,习惯苦中作乐。日常生活构成了《高兴》的小说叙述肌理。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只是刘高兴们真实的生存常态和生活秩序,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却隐匿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城市文明的伦理规范,人的精神的漂泊和迁移。贾平凹的叙述有着质朴而真挚的内在力量。他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快意鲜亮的语言讲述刘高兴在日常生活遭遇着喜怒哀乐的林林总总,这种叙述不避卑丑,流光碎影中的琐屑与嘈杂,事无巨细的拉呱闲聊,依次地呈现出琐碎、晦暗但鲜活真实的人间烟火,在黯淡中发现人性的坚韧,生存的饱满激扬。贾平凹把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判断力隐蔽于文本中,渗透到整个创作过程。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就文艺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上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②贾平凹专注于“场面和情节”,按照日常生活现实经验背后的逻辑,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判断和评价,透过现象来认识被遮蔽的本质。故事的叙写集中于对生存景象中细节的传神描写,挖掘出隐藏于生活表象后面形而上的真相和经验,勾画出人对现实无可抗挣的窘迫和跌宕,在字里行间听到农民沉痛而焦灼,无奈与失落的挣扎声。
《高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表象的呈现,探讨生命的本质意义,通过最朴质的观察经验洞察生命深处的破碎、残缺和沉痛,从而传递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真实地写出了贾平凹内心深处的脆弱、焦虑和揪心,完成了一次对生存意义的哲学关怀与追寻。《高兴》贯穿了贾平凹艺术倾向和个性特色:小说要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回到生存本身的日常生活,回到生命和事物的存在,回到情节和细节中来。正如贾平凹所说:“我尽一切能力去抑制那种似乎读起来痛快的极其夸张变形的虚空高蹈的叙述,使故事更生活化,细节化,变得柔软和温暖。”③小说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现场的书写。《高兴》力图把一种曾经未进入我们意识的潜藏着的生存现实揭示出来,在奔涌不息甚至杂乱无章的生活激流里,沛然而出一股生命元气,淋漓酣畅。这其实得益于贾平凹对拾破烂人生活的稔熟和亲近,以及独特的体验和发现,赋予生活经验以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小说真实把握了拾破烂人这一特殊群落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质。在气定神闲的叙述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进入《高兴》的小说世界,那股扑鼻袭来的市声和嘈杂,那饱满的、在场的、富有质感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那充满鲜活和个性化的生动对话,不留痕迹,近乎天成。那种久违了的性格语言,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必定会受到欢迎。使人身临其境,如在眼前。据贾平凹介绍说,《高兴》的主人公是真有其人的,名字就叫刘高兴,是贾平凹老家同村一个院子长大的好伙伴,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刘高兴当年当兵复员后回村继续当农民,而贾平凹大学毕业后则留在西安工作。刘高兴迫于生计,年过半百领着儿子进城打工,一时找不下工作就在西安靠拾破烂、送煤为生。有一次刘高兴终于找到贾平凹,便聊起在城里的生活现状。贾平凹当时试图听到儿时朋友的悲苦倾诉,没想到刘高兴却一脸乐哉、自在和幽默,给自己新起名“刘高兴”,给儿子新起名叫“刘热闹”。说起拾破烂的酸甜苦辣,刘高兴一脸的悠然自得,这让贾平凹感到震惊。刘高兴的生活经历对于贾平凹来说,是新鲜和陌生的。贾平凹在想,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出路就是进城打工吗?进城之后,农民怎么面对城市,城市又怎么接纳他们?贾平凹就萌发了想写刘高兴他们的命运和经历。他多次深入到西安南郊拾破烂人租住的村巷采访,体验生活,与他们谈天说地,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吃他们熬的包谷稀饭,他甚至还和朋友们一起,想方设法从市容队要回被没收的架子车,帮助拾破烂的同乡追寻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女儿……直接的、切肤的审美感知融入贾平凹的血液与情感,《高兴》才是如此的和生活气脉贯通,筋骨相连。贾平凹对拾破烂的人和事烂熟于心,在充满悲情和温意的叙述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贾平凹内心深处的疼痛、焦灼和迷惘。贾平凹说:“在所有的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动辄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几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和豪华,或许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的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吧。”④
细腻而贴切地呈现日常生活细节是贾平凹运用得最为出色和圆熟的叙述手段。这是一种贴近生活现场的实实在在的真实,凸显了一种我们久违了生活的真实图景。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对气氛和情境的着意渲染,用文字营造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烟火的生命气场。小说中杏胡指挥着民工集体疯狂地卸水泥写得惊心动魄。由于水泥和煤炭车有限,卸水泥就成了一场战争,在水泥粉末乱飞中吵嚷争抢:
“杏胡就死狼声地喊:黄八,五富,把他们往下拉!没世事了,我们的车谁让他们卸?黄八、五富和种猪在下边拉爬车人的腿,我在车上扳爬车人扒在车帮沿上的手,爬车人便掉下去,黄八、五富和种猪也就爬了上来,车日的一声开动了,大圆盘上一片骂声”,“不一会儿我们就面目全非,用手巾包住口鼻,出力又憋得难受,就把手巾咬在嘴里。问题是眼睛碜,用手背去擦,越擦越碜得疼。可怜的黄八和五富汗流浃背,水泥灰就真成了水和泥,黄八喊:我眼睛迷住了,迷住了!他脏手擦不成,我和种猪也脏手擦不成。”⑤
从这些充满人间烟火的真实的场景和细节的铺陈流露出的赤裸裸的鲜活和生动,让人强烈地感到富而质感的痛楚,一股令人窒息的灼热气息扑面而来。贾平凹投入了自身的乡土记忆、城市体验,尤其传递出作家底层经验的丰富性。笔下生动的形象画面和生活情景,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漂泊,在自尊与屈辱之间挣扎、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高兴》写出刘高兴他们挣扎、奋斗中的精神世界与血肉共成的生命。正如叔本华所言:“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⑥在《高兴》里,充满“欲求和挣扎”的城市底层的小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们的“痛苦”。但在这种抗争中体现出卑微生存中人性的高贵和尊严,充满个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胆小勤快的五富,爱发牢骚的黄八,泼辣粗俗的杏胡,他们都来自农村,生活也非常艰苦,他们常拿自己打趣,自嘲能消解生活的酸楚和尴尬,为自己开心找乐的性格,调侃幽默中,都夹杂着无奈辛酸,让人笑的时候想哭。
在当前“乡下人进城”中,也存在着问题和精神的盲区。一些作家轻松自如的“批判现实主义”中,对农民工的同情、怜悯仍停留在苦难诉求上,并把这种“苦难”仅仅归结于“社会制度”,归结于命运背后的“国家政策”。从道义上讲,这样的同情、怜悯也是廉价的。在铺天盖地的苦难的叙述中,把城里人、乡下人的伤口都无情地撕开了,作品中只有苦楚和无奈、阴暗与寒冷。相伴而来的只有颓废、绝望和恐惧。整个作品笼罩在一片阴暗潮湿的灰蒙蒙的雾霭中,缺乏理想之光的照耀,缺乏亮色与温暖感。似曾相识的人物、情节、场面一窝蜂的上,这种盲目的跟风和模仿,使小说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只能走进死胡同。也慢慢地让人阅读时变得疲惫和浅薄,唤不起兴奋之感。
贾平凹说:“刘高兴顺着我,我也顺着他,两人合作着往前走。作为他,是可以自得其乐,甚至有些小小的阿Q精神的。但作为我,不可能真正高兴。因为那是一曲生命悲歌,是人在最困苦的环境下迸发的顽强生机。所以我不给他灰色的调子,就是他背着五富的尸体出现在西安广城上被警察发现时,我描述周围的景色,树的色彩也是亮丽的。我要呈现困苦中的温暖。”⑦贾平凹着力于描写“困苦中的温暖”,给卑微的生命抹上生命的亮色。刘高兴用生命中的亮光驱散生命中的阴霾,卑微的幸福来自他用灵性过日子,因此高贵和卑微与否,只在自己的那颗心的感受。刘高兴在这束亮光的指引下,坚忍前行。他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真实、纯洁的部分展现出来,绽放出生命的的亮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周遭的每一个人,听刘高兴介绍孟夷纯的遭遇以后,五富、黄八他们都显出极大的同情心,按时捐钱,攒起来,由刘高兴交给孟夷纯。虽然钱不多,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贾平凹将人心中最柔弱、最敏感的东西呈现出来,他们在日常朴素的行动上,在苦难罅隙透出的,由善良散发着人性的温情,尤其使我们怦然心动。
“我抬起头来,看着天高云淡,偌大的广场,看着广场外像海一样深的楼丛,突然觉得,五富也该属于这个城市,石热闹不是,黄八不是,就连杏胡夫妇也不是,只是五富命里宜于做鬼,是这个城市的一个飘荡的野鬼罢了。”⑧
一曲终场人亦散,回首灯火已阑珊。在《高兴》的结尾处贾平凹流露了一种真实的疼痛与迷茫。抵达我们内心的深处。就在他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掩藏不住对乡土挽歌般的迷茫与怆然。贾平凹把我们带入了他的情境之中,笼罩在一片悲凉之雾中,谁的手都挥之不去。
贾平凹如实记录下耳闻目睹的刘高兴们在城市遭遇的生动鲜活的一切,以客观的记录、呈现和见证了刘高兴在城市生活中的挣扎与彷徨,在命运面前的艰难与无奈,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小说。穿透《高兴》真实呈现出的纷繁芜杂的人物、事件,直逼遮蔽了的生存本相、生存真实。为我们们观看城市生活打开一个新的窗户,展现了一片被光怪陆离的繁华盛世轻易忽略了边缘人的生活情态。
多年来贾平凹一直站在社会生活的前沿,发现、关注和思考。致力于小说对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的关注,见证关怀与担当,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有着深切的体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活活力和创作激情。诚如贾平凹所言:“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注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对孕育了自身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农民兄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理解和体恤,倾注了执着的近于固执的深情。贾平凹的生命状态和写作状态包容了历史的痛苦和思考的艰辛。他用小说烛照了人类恒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他对存在始终不渝深刻追问和反思,充盈着生活的质感和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清新和激情。贾平凹始终保持自己的敏锐、执着和丰富,努力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鲜活和坚韧,写作纯粹而彻底。他的创作让读者对乡土中国中的农民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当代小说的发展。他的笔每每伸进广阔的城乡生活场景,执著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层开掘,回到日常生活,回到对人及其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见证。
参 考 文 献
①③④贾平凹:《高兴》后记[M],高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446,450,440
②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54
⑤ 贾平凹:高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314-315
⑥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7
⑦孙小宁:贾平凹写《高兴》,高兴不高兴[N],北京晚报,2007-11-19
⑧贾平凹:高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431
《高兴》影评: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