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读书 » 书评

《秦腔》书评: 对乡土中国最后的苍凉回眸

书评

书评发表于2009-03-03 00:08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马平川秦腔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于10月28日正式公布。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其长篇小说《秦腔》最终夺魁,全票通过,名列榜首。这也是继路遥《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白鹿原》之后,陕西作家第三次摘得中国文坛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秦腔》是贾平凹超越以往创作的巅峰之作。作为新时期陕西文坛的重要作家,这次贾平凹获奖可谓水到渠成,众望所归。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长期关注,跟踪研究贾平凹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平川。

 

 

《秦腔》开启了一扇乡土小说通向未来的门

   

马平川看到公布的评选结果后,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深夜给平凹发短信祝贺。平凹回短信说:谢谢平川的关心和支持。马平川说,《秦腔》是乡土废墟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黯然神伤,又是对农民生存本相的强烈的逼视和灵魂追问。《秦腔》表现了贾平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状态,呈现了中国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秦腔》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乡土小说的思想和写法所形成的单一的叙事模式,重新开启了一扇乡土小说通向未来的门,走出一条更为自由的乡土叙述之路。用更直接,更纯粹,更鲜活的叙述方式,使我们对隐伏在生活表层后面多重挤压下的真实,有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真切地传达了当下中国的乡村经验,从而愈加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的乡土记忆。

 

“在《秦腔》里,一幕幕纷繁芜杂的生活场景,一幅幅鲜活摇曳的人物镜像,农民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在清风街上演。《秦腔》是贾平凹在清风街上演的“一台大戏”,拉开大幕,贾平凹用他自己独有的板式来唱“大秦之腔”。《秦腔》是“慢板”,属于苦音腔,撕不断、扯不尽的是幽怨沉缓,暗藏着一种无尽的悲凉,腔速徐缓。 “清风街”成了陕西乃至中国农村的缩影和象征。“清风街”是贾平凹搭建的人生大舞台,快速旋转的舞台,光影交错,人如鬼魅,在这个黑色的梦魇旋涡中挣扎跌撞。”马平川如是说。

 

《秦腔》中大量运用陕西地方方言,加上叙述的琐碎,缓慢,沉重,尤其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的叙事元素,如跌宕起伏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悬念。毋庸讳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相当大的阅读障碍,读者反映很难读进去。

 

对此马平川解释说,这是《秦腔》本身意蕴的多向性内涵决定的。《秦腔》的叙事风格和手法也正是小说里所描写的生活本来面目决定的。《秦腔》的支离破碎感、混乱无序的意识流动状态,有时会使读者感觉被裹挟淹没在一团浑沌中身不由己,找不着北。读《秦腔》不能急,更不能慌,它要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地往外褪,它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细细品咂才会觉出它的味道,细饮慢啜中才会感受个中意境和韵味。《秦腔》展现流光碎影中的琐屑与嘈杂,不讲究鲜明的个性人物塑造、不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编织曲折的故事,而是着眼于真实地挖掘人物的深层意识乃至潜意识中的矛盾与冲突,沮丧与兴奋。

  

        

贾平凹用小说烛照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贾平凹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显示卓尔不群的艺术特色,贾平凹一直在路上,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对小说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探索。《浮躁》以前是一个阶段,从《浮躁》一直到《高老庄》又是一个阶段,从《高老庄》到《怀念狼》以后又不一样了。《秦腔》又发生变化,显示出与以前截然不同的思路和探索,贾平凹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

 

马平川说,贾平凹的小说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中,不变的是他用文字拷问、审视现实的责任和良知。那就是对“人”存在,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命的尊严的叩问和审视。多年来贾平凹一直站在社会生活的前沿,发现、关注和思考。致力于小说对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的关注,见证关怀与担当,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人性中的高贵有着深切的体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活活力和创作激情。他对孕育了自身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农民兄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理解和体恤,倾注了执着的近于固执的深情。贾平凹的生命状态和写作状态包容了历史的痛苦和思考的艰辛。他用小说烛照了人类恒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他对存在始终不渝深刻追问和反思,充盈着生活的质感和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清新和激情。贾平凹始终保持自己的敏锐、执着和丰富,努力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鲜活和坚韧,写作纯粹而彻底。他的创作让读者对乡土中国中的农民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当代小说的发展。他的笔每每伸进广阔的城乡生活场景,执著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层开掘,回到日常生活,回到对人及其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的见证。

    

      

《秦腔》为乡土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叙述经验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乡村的城市化发展,农村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构建了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乡村形态。我们所面对的“乡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我们所面对和表现的“农民”,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按原来的驾轻就熟的文学观念,写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马平川认为,《秦腔》为当下的乡土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叙述经验:作为传统的小说乡土叙事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今天又一次面临着选择和考验,是继续沿袭以往驾轻就熟的叙述模式?还是凤凰涅磐般地由死还生?这无疑是摆在作家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农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深处,构筑了乡土中国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民族和人民的痛苦与欢乐的栖居之地。当前的小说乡土叙事已经走到了如何面向乡土中国现代性经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叙事关口,作家如何将翻天覆地变化中农村的人和事以新的文学眼光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并艺术性地化作出鲜活生动的乡村故事、乡村情感,达到作品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完美统一。这已经对作家的认识,发掘生活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获奖作品彰显了茅盾文学奖的尊严、开放和活力

  

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检验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晴雨表。本届与前六届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马平川说,这当然要从获奖的作品来说,从这些获奖作品来看,基本体现了评奖年度间长篇小说的最具代表性收获,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人生、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风貌的精神。

 

马平川最后说,过去对茅盾文学奖的质疑和争议主要是,获奖作品中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居多。主要侧重厚重的史诗性的作品,对探索和创新性的作品关注不够。本届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茅盾文学奖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探索与创新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评委们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茅盾文学奖也与时俱进,愈来愈开放、包容、而且充满活力。关注的社会层面越来越广阔,审美风格越来越多元化。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大奖气魄。本届更充分顾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可以看出茅盾文学奖尤其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努力。这些从而提升了茅盾文学奖的精神品格和审美品位。真正评选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长篇佳作。第六届获奖作品为五部,本届获奖作品为四部。可以看出为保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越来越纯粹、公正、公平。守护了茅盾文学奖的尊严和价值。

 

文/马平川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书评: 艺术世界中的盗窃游戏
下一篇:《高兴》书评: 回归日常生活的现场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