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最大作用便是它可以使原本简单的事件变得曲折,而结果的不确定又恰恰能制造出最揪心的紧张体验,当现实与计划发生偏差时,阴谋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正在舞台上慢慢地发酵。
战争电影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经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一种类型片,然而自从进入了21世纪以后,伴随着传统动作片的没落,以二战作为题材的战争电影似乎也逐渐淡出了好莱坞的荧幕。全新的电脑特效让电影艺术再一次成为了真正的“造梦艺术”,魔幻式的战争史实取代了最为简朴的二战史实,继而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肆虐于荧幕之上,传统二战片中所追求的那种血流成河第一次遭遇了冷场。就战争火力而论,真正重量级的二战电影迄今为止始终都停留在1998年的那部《拯救大兵瑞恩》。
作为在荧幕上已经久违了的二战电影,布莱恩·辛格此次执导的《刺杀希特勒》并没有试图去挑战《拯救大兵》的那份火力,也没有试图去尝试《父辈的旗帜》所透露的那种反思情怀,他巧妙地使用了惊悚片的制作模式,充分挖掘了整个故事中的阴谋元素,从而使《刺杀希特勒》成为了一部没有大场面但同样可以做到引人入胜的二战大作。
把施陶芬堡上校一手策划的这起“720事件”搬上荧幕,并且成为一部拥有2小时时长的战争片着实有着不小的难度。这起刺杀案本身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曾经真实地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发生过,对于事实的尊重与再现成为了影片的剧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944年的7月20日,施陶芬堡上校将一个藏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了希特勒的会议桌下,炸弹引爆后按计划实施了“瓦尔基里计划”,计划表面上是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而事实上却是一次标准的暗杀夺权行动。影片的原名“Valkyrie”就是直接引用了这次行动的代号,然而影片的中文译名似乎曲解了影片所试图表现的核心。无论是《刺杀希特勒》还是公映时将要使用的《行动目标希特勒》,这两个片名都将重点放在了对希特勒的刺杀上,可事实上导演是试图叙述一个完整的“瓦尔基里”计划,而并非是简单的刺杀希特勒行动。
这样的片名在前期印象上就潜意识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误区。很容易让人想当然地以为影片的高潮应该出现在刺杀希特勒的那一刻,就好像传统意义上的刺客电影一样,经过一系列地平铺直叙,最后刺客躲在大楼的对面,用狙击镜瞄准重要目标的头部,随后视线跟着目标移动,在关键时刻扣动扳机,引爆最后的高潮,伴随着任务的失败,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了胜利,影片也随之宣告结束。虚拟杜撰的刺杀故事一般都喜欢这样设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火线任务》与布鲁斯威利斯的《豺狼日记》就是这类电影的代表作。但是《刺杀希特勒》没有办法走他们那样的虚拟套路。在这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中,刺客所代表的是正义,而代表正义的刺客在最后失败了,成为了烈士,这是一个悲剧。并且在史实中,整个刺杀行动自始至终都是在密谋进行的,希特勒的这方完全没有任何直接地对抗措施,所以交叉剪辑式地正反对比叙述也完全无法在这里得到有效地发挥。再看刺杀行动本身也仅仅是靠近敌人再放置炸弹这样的简单手法,干净利索,但是却效果直接,如此简洁明了的手段完全没有办法单独地成为整个故事的高潮。
回归头来仔细想一下,一旦把故事的关注点放在了整个“瓦尔基里计划”上,那么影片的高潮部分与核心情节也就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布莱恩·辛格便是从这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着手的。
影片首先交代了施陶芬堡上校在北非的战斗经历,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切中要害,他曾经全心全意地效忠于阿道夫·希特勒,他是上校官衔里最年轻的军官,他甚至在北非战场上贡献出了自己的左眼与右手。多年的战争让他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他开始意识到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统治才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而持有同样观点的德国军官并不占少数,唯有终结希特勒的生命,推翻现有的政权,才是纳粹德国惟一的出路。这些情节本身相当平淡,然而却是影片进入正轨前所不得不做的前期铺垫,这部分情节大约用了40分钟的时间来加以叙述,除去开头10分钟左右的北非剧情,估算下来大约30分钟的铺垫其实并不算太长。这些铺垫之后的每一次交谈也都是直接冲着计划的核心而去的,节奏感开始逐渐加快,影片也第一次散发出了惊悚剧情片的那种味道。
更多影评 www.130q.com
刺杀希特勒的内容在影片节奏加快的那一刻就被提前摆上了舞台,这对于毫无准备的观众来说应该是始料不及的。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恰当的译名所带来的“印象误导”。炸弹的爆炸仅仅是整部影片高潮部分的一个起点,“瓦尔基里计划”在炸弹爆炸之后才开始正式登台亮相,整个政变从开始到最终失败的过程瞬间接替了“刺杀希特勒”的内容,成为了影片下半段的核心情节,也就是这场政变的内容构成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
克里斯托付·麦考利在这里再一次发挥了他在悬疑片方面的编剧才能,事态的实际发展在荧幕上一步步地偏离了原定的计划,从影片中那段“被浪费的3个小时”开始,我们都知道这个计划完了。或者更确切地说,观众其实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计划是失败的,但是在观看这样的一个故事时,没有人会去考虑到最终的真实结局,观众只会伴随着剧情地发展,为剧中的人物而感动担忧,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引人入胜”了。人在潜意识里都是希望这个行动能够成功的,一旦把握了观众的这种心态,那么影片便已经取得了一半胜利,之前的那些平淡铺垫也就可以轻松地被人们所忽视。
回过头来看导演布莱恩·辛格,他此前最出色的成就主要都是在商业片、娱乐片上,《X战警》、《超人归类》的成功归根结蒂也只是同一种模式上的成功。《刺杀希特勒》对于他来说可以算是一次转型地尝试,当然7500万美元的投资也并非一个小数目。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相对来说确实达到了发行方先前所说的那种真实感,对于二战中柏林原貌的还原也为影片“惊悚性质”的紧张氛围起到了不少的增色作用,再配上稳定的运动镜头,尽管影片几乎没有战争场面,但是作为一部剧情片的特点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暗杀、政变、事实证明“阴谋论”的艺术效果在二战电影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比“简单暴力”来得差,战争片作为一种类型片,只要针对相应的故事选对合理的高潮重心,也同样能做出引人入胜的效果,血色的生理刺激与主旋律的反思其实并不是战争电影惟一的出路。
文/基督山伯爵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