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走进第46个年头,其存在的意义似乎也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证明台湾电影还存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标志着宝岛电影短暂的黄金年代,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所取得的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台湾电影此后20年间的总体格局,但对艺术电影的过分追逐也奠定了台湾电影的市场败局,直至今天,台湾的电影工业已萎缩到几近灭亡。金马奖通过对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关注和依赖来延续其生命力的方式很有点饮鸩止渴的味道,无数人曾经质疑过金马奖存在的必要性,但金马奖力图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重构大中国电影圈共襄盛举的意图却越来越明显,去年红遍台湾的《海角七号》最终在金马大奖的争夺中败给了两岸电影文化商业化融合的标志性作品《投名状》,就是最好的佐证。
不过好在台湾每年还都能至少有一部引人关注的话题性作品产生,前年是《练习曲》,去年是《海角七号》,今年是《不能没有你》,而且都是极具本土特色的风情影片。今年金马奖捍卫本土电影荣誉的重任全部落在了《不能没有你》的身上,最终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项最重量级别的奖项入账,总算不辱使命。
《不能没有你》的获奖自然有其自身素质优秀的原因,在这部彰显纪实美学魅力的影片中,导演戴立忍以含蓄内敛的叙事和质朴自然的影像风格讲述了一个底层平民在与社会和体制的抗争中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亲情的故事,在黑白色调下,冷酷之中有节制的温情流露显得弥足珍贵。另一方面,与《不能没有你》同时入围的其他影片缺乏竞争力也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蔡明亮的《脸》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但这点成色不足以抵消其日益显得做作和刻意的创作手法带给人的乏味。管虎的《斗牛》和宁浩的《疯狂的赛车》虽然各具亮点,但从整体的风格把玩和艺术成就上都不会对《不能没有你》造成威胁,我不知道如果《风声》和《南京!南京!》代表内地电影入围最佳影片的话,《不能没有你》是否会重蹈去年《海角七号》的覆辙呢?特别是《风声》,作为内地和台湾电影人精诚合作的结晶,其意义也不亚于去年的《投名状》吧?评审团的口味决定一切,换裁判也来不及了,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就点背不要怨社会了。罗卓瑶的《如梦》还未进入院线,不好评价。
《不能没有你》实至名归之后,其余主要奖项就可供内地和香港瓜分了,反正最好的已经留给了自己,剩下的也不心疼了。但张家辉和黄渤同获最佳男主角还是让我震精了一小下,原来金马也下双黄蛋啊!此前一直是看好《不能没有你》的男主角陈文彬的,一个非职业演员的处女作,能达到如此水准实属不易,不鼓励一下太说不过去了,后来看到《不能没有你》连拿了分量最重的两项奖,有点想明白了,这也是在搞平衡啊,并且这个平衡搞得太平衡了,内地香港一担挑了。黄渤的《斗牛》无论从角色的分量还是演员为角色所做的牺牲来说,拿这个奖尚在情理之中,但《证人》中的张家辉说服力差了点,虽然他凭借这个角色拿过香港金像奖,但放在立足艺术性的金马奖上看,这个反派其实演得很行货,如果非要从反派主演中选一个的话,我选《风声》中的黄晓明,至少从表演的角度上讲,比张家辉高出了一个档次。
为《风声》挽回面子的是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李冰冰,而且在与王中磊亲昵了一下之后,她就又适时地开始泪如泉涌了,重演了她当年因《云水谣》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一幕,至于说些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此时的泪奔性价比比较高一些。她说获奖感到很意外,其实从知道周迅缺席的那一刻起,这个奖项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了,我讨厌所有在领奖台上说意外的人,无论是真情还是假意,要么是对自己没信心,要么是虚与委蛇,反正都是得了便宜卖乖。
另一个领奖领哭了的是因出演《心魔》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香港演员惠英红,很陌生的一部电影,但这个奖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也应该是对那些曾经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共同熔铸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但如今已经韶华不再的一代香港二线演员们的致敬,他们的形象永远镌刻在我们的青春期记忆中。当惠英红含泪说到“我不但只会打,我还会演。”时,我真的很感动,在香港电影日渐衰落的今天,他们开工的机会真的越来越少了,他们潦倒的人生是否还有机会证明自己“还会演”了呢?
另一部获得肯定的内地电影是《梅兰芳》,众所周知这基本上是一部由配角撑起来的电影,章子怡、孙红雷、吴刚,还有在本届金马奖上分获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奖的王学圻和余少群,事实上以他们二人对手戏为主的少年梅兰芳部分也是公认的这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
从本届金马奖的奖项提名和分配格局上来看,以内地为主参与制作的电影全面攻陷台湾是大势所趋,每年只靠那么几部本土电影是维持不了台湾电影工业的持续发展的,但如果丧失了本土特色,台湾电影还有多大的存在的必要呢?今年他们把最好的留给了自己,但这最好的还能留到明年吗?(文/麻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