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_liang发表于2008-12-11 22:31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那山那人那狗》
因为听说是北电曾经连续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细地看了下来。霍建起是我并不熟悉的导演,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传达给我一种绿意融融的温情。山灵水秀,清新悠长。
可能是由于习惯罢,视听语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视的一直是画面——构图,色彩,影调,场面调度。霍建起没让我失望。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雾蒙蒙的天光,整洁碧绿的麦田,缭乱的荧火虫……不同于国产电影独有的乡土气息,反而甚至有点诗的意境了。
色调的变化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由绿色到金黄色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我还是国家干部呢。”开头儿子对母亲这样说,结尾父亲也在儿子面前不服气地嘟囔着这句话。都知道,“国家干部”只是一个名号,充其量也就是个自我安慰。父亲其实同儿子一样,都是需要被认同的人,需要乡亲对他们的需要,需要家人对他们的需要。因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头”,工作才有了“干头”。实际上,小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娱乐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们自己也会把这安慰当成了真的,于是更加欢喜。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吧。
大山情结。母亲有着大山情结,其实父亲也有,住在山里的人们更有。习惯着住在山里,过着闭塞隔绝而又淳朴快乐的日子,这就是他们的大山情结。大山里的生活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来,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净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简单。大山情结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里面,也许那就是作者心里的乌托邦,作者没明说出来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两个邮差。邮差是山里与山外联系的纽带。也许这就暗示着,没有彻彻底底脱离尘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结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归属感。
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父亲代表着山里,儿子代表着山外。在山里的三天跋涉中,父子俩经历了从理解到包容到接纳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纽带呢,应该是母亲。儿子爱着母亲,丈夫爱着妻子,在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于仪式的跋涉后,父亲和儿子交换了位置,山里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里。而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在跋涉的过程中,儿子已经完成了对父亲的回归。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可以理解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音乐。背景一直都是有着浓郁民族气息的配乐,而儿子的半导体里播出的流行音乐又不时打断着这些旋律。尤其是儿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场对手戏里,半导体中一直播放着外国流行歌曲。是因为年轻吧,年轻的人们带着他们年轻的文化,不断地为这个闭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机勃勃。这又一次证明,作者并不打算构造一个绝对的桃花源。
对我来说,这不是一部电影,只是曾经经历过的场景回忆,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看完后我问自己,是一个山里人,还是一个山外人?我不能确信自己可以一辈子生活在山里,但我也知道自己跟城市格格不入,我想有很多像我这样在山里长大的孩子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选择。
我想我最终会做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山里人。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