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被震撼的时候,嘴会变得笨拙,难以说出一句传情达意的话。不晓得有多少人因为这部电影而变得沉默。这位父亲有许多特点,即使它们都已经十分鲜明足以呈现他的全部,但我们却想了解他更多。他的伟大已经超出了我所能表达的能力范围。我只能狂呼:天啊!天啊!天啊!伟大的好人!伟大的好人!
那时的欧美影坛漂亮的女明星比比皆是,然而导演并没有选择当时风头正劲、风姿妖娆的女明星去扮演她的公主,却选择了大方典雅并不刺眼的尼可莱塔·布拉斯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明智而正确的选择,从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罗伯托·贝尼尼扮演着这自编自导自演三维一体的角色一点儿也不含糊,相当有想法不说,还恰到好处得将整部电影自如得掌控其下,他绝对是一个有能力的导演。
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不够漂亮,罗伯托·贝尼尼找她来是不想让她掩盖了自己和电影本身的光芒。首先,尼可莱塔·布拉斯基是非常美丽动人的,她的美虽然并不耀眼但却可以恒久,说简单点就是耐看,说深刻点就是有内涵,绝对可以让观众联想到,她就是一个衣食无忧、颇有教养的富家女教师,她本身的气质与角色的温和让罗伯托·贝尼尼青睐是毫无疑问的。同时,这部电影的背景以及它需要呈现的内容实际是相对比较沉重的,而且当剧中已经出现了一位如此“积极”的焦点时,再出现一位过于美丽的公主会让观众不禁分散焦点不说,还会让影片的表现力大打折扣。其实道理就跟《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一个过于妖媚的女人有时候并不会讨人喜欢。
所以,我非常认可导演这样的选择。同时我也觉得尼可莱塔·布拉斯基类似于舞台表演的表演形式与罗伯托·贝尼尼的类似于话剧的表演形式产生碰撞交流,使得整部影片显得更加完整丰满。
导演最后还是让父亲死在纳粹的子儿下了,正在观看的我们完全没有任何意识,父亲就即将离开人世了,甚至都没有能够仔细地看上他最后一眼,这一切,来地是如此的不可察觉,结束的又是如此的干脆。最悲哀莫过于我们都无从选择,究竟是该笑还是该哭。
有时候想想,看电影就应该感性,不要多想关于电影制作那些方面的学术性问题,作为观众的我们没必要把那些看得跟制作人一样的透彻。可电影始终是一项作品,是作品就会有它的优劣以及价值,然而这些学术性的东西则是衡量与评价其优劣以及价值的指标。所以,我还是会不那么感性地抽出一部分大脑给理性,从影片技术等角度去审视其中的设计与用途,在领略作者想法与用意中从另一个层面体会作品的价值,并给它重新估量定位。
之所以这么解释就是想说,此处父亲的死正是导演给电影增添其价值的一种设计,一种“手段”,不过不得不承认,他的设计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可谓达到完美。简直,简直无法言喻了。
这个导演真的很有想法,很专业,电影的成就绝大多数都要归功于他,罗伯托·贝尼尼。
我很喜欢话唠,因为我觉得大多数话唠都是非常单纯而无心机的人,而且他们热情直白,总是真诚得对待每一件人和事,感觉他们的世界总是那么地精彩而有趣,生机盎然容不得停歇。影片中的父亲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话唠,他善于跟任何人交谈,他也的确因为热情真诚而积极乐观,对他来说一生中受过的最大打击或许也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公主成为了别人的未婚妻罢了。正因为他的乐观和执着,他最终追寻到了想要的幸福,也因此为儿子创造了未来。
幸福对他来说是如此简单,只要自己想要幸福,真心想要幸福,就能够幸福。他和他爱的人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美丽并非因为他们生活在优越无忧的年代,或拥有传奇的身世经历,明明是在动荡与战乱中煎熬的他们,却能享有比任何安逸的人们更加美丽的人生,全因为这一个人,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丈夫、父亲。
他奋力地追求自己的爱,他不懈地为了爱付出一切。他不会讲华丽的故事,却用自己的所有谱写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样的他不叫人难忘,还有谁叫人难忘呢?
作者: 爱达荷祸源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