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部影片可能也就是因为它美妙的场景吧。如果要再问那么多的为什么,我想我也会不胜其烦的。其实,我本身就是个喜欢纠缠于为什么的人,比方说《春逝》为什么叫“春逝”啊,比方说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最后为什么没有再次接受女主人公啊,呵呵。但是此刻,我确实不想再问、不想再想了,因为毕竟世上的事不是都说得明白的,因为毕竟有的事对我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现在,我宁愿极为武断地认为“春逝”就是春天的逝去(浪漫的季节从此结束,步入的是成熟,可能又显得过于理性),以此来抛开种种的理性分析。
同受东方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在自然观上应该是极为相似的啊。在讲授日本文学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在文艺传统上有所谓“物哀”的理论,粗略讲起来其意义大概就是“感物伤情”,颇类似《诗经》里的“比兴”。韩国和朝鲜文学了解不多,但是相信应该也有类似的理论。然而,从电影这种艺术门类看,我却觉得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做得比我们好,即比我们更亲近自然。中国历来就有 “天人合一”的说法,李白也有过“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著名诗句,然而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却极少有能打动我心灵的对自然场景的描绘(当然,侯孝贤的电影也让我颇为神往)。极为模糊的印象,也只是在电影专著中见到的对《林则徐》这部影片中大远景镜头的分析。倒是日本和韩国影片中对自然物的描绘更吸引我。现在想来,也觉得极其的不可思议,但是再细想日本和韩国的地理环境,或许也就明白了这一切。似乎又扯得远了,还是回到《春逝》影片中来。
这部影片的节奏是极其舒缓的,这种舒缓直接扼杀了许多人对它的观看热情,然而我却自得其乐。我喜欢那种慢慢道来的味道,也喜欢那种无语中的静默。或许主人公的工作都过于浪漫,然而正是这种浪漫自由的工作,成就了影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谁听过竹叶在风中沙沙的声音?我是魂牵梦绕了多年,在书中、在梦中细细地体味,然而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有意无意的瞬间。坐在竹林当中,闭上双眼,却仍能感到自己仿佛沉浸在绿色的海洋中;没有压抑,没有逼仄,因为我们耳边有竹叶沙沙的声音。谁又听过冬季第一场雪降临时风吹古寺寺铃的声音?我怕连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没有几个。谁会傻到冒着严寒去看第一场雪的降临?谁又会傻到拿着录音设备去录第一场雪降临时古寺的铃声?当我看到细雪纷纷如绒花般飘舞在乌蓝天空中的时候,我兴奋得不禁要尖声大叫,然而转瞬又压制住自己的感情,因为谁又能打扰这神圣的安静呢?就想象力和精美而言,我想这部影片的诸多场面超过了许多导演。即使是以画面著称的张艺谋,我想这部影片也不稍逊于他所导演的所有影片。
正是在这种细琐而又极不平常的生活中,男女主人公相爱了。(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男女主人公在小溪边录音的场面,那种细致所透露出的无言的愉悦,相当打动人心。)或许极为自然,或许又显得太过仓促,毕竟没有太多语言的交流。但是,相爱是需要语言的吗?如果喋喋不休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正常爱情模式,那么没有太多语言交流的爱情则是爱情的升华、爱情中的极为精粹者、爱情中的雪。用动作和眼神去交流,用心灵去感应,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境界,甚至让人想起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最高追求。也正是如此,在影片中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场景、一个摆设了。可是,谁又能承受得了这样的爱情呢?
男主人公的奶奶一次又一次的失踪了。她一次又一次无助地趔趄于雨中、雪中、风中,坐在站台旁痴痴地守望。找到她极为容易,可是她的心到底又在哪里?当她发出那一声悲惨的哭叫时,我们要问:“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生活毕竟是日复一日的延续。当我们有意寻找新奇时,自然自然向我们敞开怀抱。但当竹叶声听久了呢?不过也就成了一种凡响。生活毕竟不像电影,电影靠着镜头语言、靠着画面就能支撑起全片,生活却少不了语言的交流和时间的沉淀。于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注定成了一场浪漫电影,结局仍不过是曲终人散。一丝丝哀愁,一丝丝哀愁,告别那浪漫的春天。
春天过去了,又是什么呢?——《春逝》 作者:十月七日生人 (转载)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