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在想一个问题: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的压力,而在这种压力挤压下抑或说这种病态的生存方式下人又被道德、伦理、法律、及各种恼人的规章制度束缚着无法发泄,情绪越积越多,人早晚要崩溃的。但为什么还没有一部电影能真正表达这个问题?一些小众的艺术电影确实表达过这个问题,但大多都表达的过于晦涩。直到以怪诞的影像风格著称的大卫•芬奇导演了这部《搏击俱乐部》,这部另类电影的高峰之作彻底的把这个问题发泄了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讲,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的消费文化时代的现代启示录。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枯燥现实麻木了的普通白领,他的生活压抑单调缺乏色彩和活力,变得机械、空虚。他已经处于被物质蚀透心骨的边缘,在他的眼里图片还比不上购物指南给他带来的兴奋大。如此一个边缘的人物换又患上了失眠,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于是他借助于各种宗教慰籍团体和各种绝症患者的安抚会,并且在与彻底的边缘人士的接触中,在他们那悲惨的经历中得到空虚心理的满足。影片重点介绍了一个睾丸癌群体,这些男人因为癌症被切除了睾丸,这也正象征着被消费文化所阉割过的人们的恐惧和无力。自瓦特的时代起,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除了给人类本身带来巨大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外还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世界的定时炸弹。而本片不过是将这个定时炸弹很小的一部分暴露给人们看。
而泰勒•德顿,这个英俊潇洒、风流不羁、自由主义我行我素的男人出现,彻底改变了主人公本身。主人公那弥漫着浓厚物质化气味的公寓被炸毁,从此和泰勒住进了肮脏破旧的危房。无论被动主动,这都是主人公开始脱离物质奴役的第一步。接着他们一起创立了搏击俱乐部,这是个不带拳套随意搏击的俱乐部。很多人都感觉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空虚和麻木,他们认为自己在苍白的现实社会中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感觉,而唤起最初的感觉就要靠最原始最野性的痛感。在一场打斗结束的时候,无论输赢,双方都体味到最真切的痛,他们就在这种接近死亡的痛苦中找寻到自己,认为自己被救赎抑或是自己找回了人性。进而这个俱乐部逐渐壮大,并传闻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搏击俱乐部。其实显而易见,打斗从而获得痛苦的快感只不过是像吸毒一样得到短时间的巨大快乐。空虚不会因为受伤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带着腥味的血液而痊愈。这帮悲哀的人们不过是刚摆脱了物质奴役有被肉体痛苦的快感套上了枷锁。但被这种枷锁奴役久了,便会唤醒人类可怕的潜在力量:暴力和毁灭。
和泰勒•德顿在一起的生活使主人公感到了生活的乐趣并且学会了泰勒•德顿自由疯狂的处事哲学。当然由于主人公并未真正“疯狂自由”起来所以对泰勒的一些过激的做法感到不满。渐渐的主人公也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德顿在组织自己的军队,而且这个军队里成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各个角落。德顿策划了一次又一次来由恶作剧风格一呼百应,他的破坏活动并屡获成功。从这里开始前文中提到的可怕的暴力欲望和毁灭欲望被彻底激发了出来。泰勒策划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活动(搏击俱乐部的狂人们在泰勒•德顿的领导下企图炸毁物质时代的关键命脉,彻底“革命”)后便消失了,而关于这项活动没有向主人公透露一丝一毫。这项活动当他看到昔日与他相互慰籍的睾丸癌患者朋友在这项活动中丧命的时候,主人公陷入了愤怒和困惑并开始了寻找泰勒的旅途。他也旅途中惊奇地发现自己和泰勒•德顿居然是同一个人。泰勒•德顿是主人公潜意识中制造出来一个“完美的超我”。从这个地方我们不但能够明白之前为何一些叙事上的细节处理的不妥而且也能真切地感觉到这位怪诞导演的功力。
接下来就是主人公在与现实妥协遵守条条框框的自我和正处于疯狂状态的超我之间的挣扎。最终主人公把口对准自己开了一结果自己没死却打中了那个泰勒•德顿,主人公彻底回到了自我摆脱了虚拟超我的控制。但此时大破坏活动的好戏上演了,透过玻璃墙我们可以看见一栋栋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在耀眼的光芒中崩塌了。
影片的结尾很遗憾的看到了导演以妥协这种方式结局。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在现实中我们根本无法彻底的“革命”,先不用说脱离物质社会了,即使与物质社会完全妥协也很难,我们只能在残酷现实的挤压下尽量残喘。现实中我们常说一句话“你不能改变环境,所以你必须改变自己”,经过主流教化洗脑过的人们根本无从觉醒。我们只能一遍一遍的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值得我们为他去奋斗。”一笑而过后回归主题,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对青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真诚关注和其大胆夸张的创意使之成为上世纪末一部真正的怪诞启示录。
怪诞的现代启示录——浅谈《搏击俱乐部》 作者:sololau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