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斗牛》影评: 谁说商业片不能玩艺术的?
萧瑟寒冬,光秃秃的山岭上,一人一牛蹒跚成双,镜头之中,透出无尽的悲凉。相信所有看完《斗牛》的观众都会被结尾处的这个镜头所深深打动,而黄渤饰演的牛二此时的心境恐怕也是场内观众所感受到的那份凄苦。
《斗牛》很黑色,很戏谑,添加这些作料之后给沉重的故事带来了一丝观影过程的轻快,不至于让观众看到太过沉痛。但仍要强调的是这绝不是一出黑色喜剧,而是不折不扣的悲情戏,即使那些令人发笑的桥段也仅仅是为了达成叙事效果的服务,不但没有影响整体,反而具备点睛之妙。
《斗牛》的开场,村里的居民已经死光,只剩下牛二一个人发狂的寻找,此时镜头中出现了大量尸体,烧焦的尸体、裸体的女尸、只剩下骨架的小黄牛,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已经交代了鬼子扫荡的灭绝人性,这种细腻的镜头处理延续了整部电影,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出导演对于影片的精心,只是后面有一个镜头中出现国民党部队和日军火拼之后的战场上出现很多日本兵的裸尸不大好理解,应该是之前逃荒的人们路过时或者寨子里的人下山时剥去的,这一点的理由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有过交代,那个年月,剥取死人衣物很常见,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月,道德底线是不存在的。
黄渤用他的演出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好演员,把牛二的仓惶、惊恐诠释的淋漓尽致,虽然口音不太陕西,但也算无伤大雅,只是黄渤的演出仍然带有他常见的痞气,也说明他很可能跟王宝强一样都属于仅仅擅长一个类型角色的演员,当然这并没有贬义,因为很多演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角色,就好像黄晓明,片约虽然不断,但始终没有太具代表性的角色,而黄渤则可以去跟全世界大声宣布:那部牛B极了的《斗牛》是我主演的!尽管黄渤在影片中的发型还是具备相当的现代气息。
陕北人的豪爽耿直在影片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牛二全村的人都要恪守承诺,这是纯朴民风的展现,即便玩世不恭气息如牛二的也还是在很多年后同更名为解放军的部队重逢才实现了全村的承诺,此后才彻底开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桥段同时也交代了此时的时间背景,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八路军已经更名为人民解放军了。
闫妮的角色在影片中则比较符号化而存在的,她和黄渤的婚姻生活影片没有太多的交代,更多的讲述的是他们如何走到一起,同时很多的情节是通过她的对白而引发出来的,对于这个角色的处理也是导演能力的一种表现,也给那些希望给某个角色加戏但又添加的太过明显的行为好好上了一课,最起码的也要让这个角色成为情节中的必需品才行,绝对不要像《天安门》中郭柯宇的角色一样,没有反而对影片更好。
牛二不相信人,所以他最后选择了跟奶牛也就是他的第二个九儿共同生活在山上,因为不会说话的牛更值得他相信,看到了饥饿的人群在没有牛奶想杀牛、自己的奶牛被人强迫着配种还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死边缘看过太多的死人之后,任谁都不可能再去相信别人,牛二和奶牛也就因此而组成了一个畸形的家庭而存活,牛二的生活自此发生了恍若隔世的改变。于是,影片最后牛二请人写的墓碑字被他错拼成了“二牛之墓”也就显得更具深意。
《斗牛》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抗日题材,没有英雄的我党我军将士作为主角,而是选择了一介草根民众的仓惶逃命作为重点刻画对象,通过他的行为来引发所有的情节并折射出战争带来的伤害,同时即使是作为绝对反派的日本鬼子也没有被脸谱化到全部穷凶极恶,也有如同大冢一样心存良善的养牛汉。继《南京!南京!》之后,国产同类题材电影中再次出现了这样的敌方设定,也就将作品的主题由简单的反抗侵略升华到了反战的高度。甚至这次管虎对大冢的处理层面已经超越了陆川镜头下的角川,大冢的表现是完全发自本性的一种挣扎,而角川则处理的有些文艺化。
牛二角色的设定会让人想到《我是传奇》中威尔·史密斯的角色,其实从《斗牛》的编剧中就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好莱坞电影的感觉,《斗牛》定位及表现都是商业片的风范,在商业片的框架中植入个人创作理念并充分彰显个人风格的做法在好莱坞非常普遍,但是在中国大陆则属于稀罕,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大导演要么放不下身段,要么过份高估自己低估观众,但这次管虎的表现则让我们看到了一次商业和艺术的完善糅合,谁说商业片不能玩艺术的?
文/Lightwing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