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读书 » 书评

Alan Moore《守望者 Watchmen》评论及其他

书评

书评发表于2009-08-17 23:28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Alan Moore守望者Watchmen

 

 Alan Moore《守望者 Watchmen》评论及其他

1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全篇采用暗讽手法的小说较少。虽然针砭时政讽刺社会黑暗朝廷昏庸的作品也有,但讽刺手法较为直白外露,多为语言反讽,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而不苟言笑正常叙事,直到结尾才发现作者对时政的嘲讽之意的结构反讽,或戏剧反讽,则很少。清末这样的作品增多,最著名的主要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也许是由于文字狱盛行,文人被逼出使用隐晦暗讽的本领吧。比如《聊斋志异》,不了解蒲老先生用意的人完全可当作灵异小说狐鬼猎奇的娱乐故事来读;了解背景资料的则能很容易勘破表面鬼怪故事下掩盖的政治用意。
  
西方文学作品中讽刺小说是一大类,往往与奇幻相关,虚实结合,各中语言未必幽默,但故事的整体却指代明显,讽刺尖锐,寓意深刻。而这其中叙事一本正经故事本身毫无破绽的又自成一体,不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很难读出故事背后的真实所指,比如音乐剧《芝加哥》,荒谬可笑的诉讼过程与结果背后是对20年代美国行政司法腐败的有力控诉;再比如《动物农庄》,表面是“童话故事”,内里则是反乌托邦集权的政治讽刺。随着讽刺手法愈发渗透到西方大众文化,比如美国有一份专登政治娱乐讽刺假新闻的“洋葱日报”,而NBC广播电视台的“周六夜现场”和福克斯电视台的“疯狂电视”节目每周都向大众播报讽刺恶搞新闻,甚至“周六夜现场”成功到就连总统竞选候选人们也频频登场自我嘲讽来显示其亲民政策与性格中的幽默一面,西方大众对使用讽刺写作手法,尤其是暗讽反讽手法的文学作品并不陌生,这其中就包括图文小说。
  
图文小说英文叫graphic novel,常被人当作漫画(comics),但美国书店里漫画部分是找不到图文小说的。美国漫画的读者基本上是未成年人,画风多样,故事往往浅显直白,适合青少年阅读。图文小说虽然也采用“看图说话”的连环画形式,但故事本身的深度复杂度都与文字小说相当,只不过恰好选择了文字+图画的表现方式。大部分图文小说都富含哲理,相当一部分甚至黑暗诡异,比如《守望者》,就远非一般商业小说可比。
  
《守望者》故事由作家Alan Moore创作,画家Dave Gibbons和上色画家John Higgins插图,最早于1986至1987年由DC漫画公司单期出版,后集结为单行本的图文小说。尽管《守望者》的创作初衷是漫画,但其人物、结构、故事情节都与传统的漫画作品迥然不同,严肃性与创新性远非一般漫画作品可比。《守望者》于1988年获雨果奖,并入选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自 1923年来最佳100本英文小说。  


2  
《守望者》是我读的第二本图文小说,与《月影》一样,惊喜异常。

小说的叙事结构很特殊,除了对主线几个人物的叙述,每一章结束都会有一些辅线材料补充,有时是人物的回忆录节选,有时是与人物相关的剪报新闻,并结合美国80年代冷战的历史大背景,仿佛书中这些虚拟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弄得人云深雾罩不分真假。除了结构,小说所采取的画面安排与其他的图文小说也有所不同,视觉化之强直追电影拍摄中使用的“故事板”(story board),比如全书的第一帧画面是半个带血笑脸别针的近景,周边包裹着大量刺目而粘稠的红色液体;第二帧视角上移,一整个的别针躺在大片红色液体中,地点不详;第四帧时看出来这枚小小的别针原来躺在路边下水道沟槽一角,穿白围裙的工人正用水冲洗街道上的大片血迹,稀释了的红色液体殷殷流入阴沟,一个举着“末日将近”牌子的红发路人从血水上踏过;到了第八帧大图片,视角则进一步升至街边高层建筑一扇碎裂的窗户,一位秃顶男人正向下观瞧,街头车流穿梭,那一片血迹从高空俯瞰只是个很小的红斑,他说“嗯,摔得不轻。”

 

除了视角位移由近至远的表现手法在引入新场景时被多次使用,《守望者》的画面构图还采取了多焦点并行的处理方法:前一个画面的主体可能是正在谈话的两人,角落里坐着第三人在读书;而下面几幅图视线重心则转移至读书的人,但那二人的对话内容却在边角出现,提醒观者二线并行。这样复杂的视觉化处理手法简直就是静止的电影画面!难怪电影改编几乎完美,又有几部原著能做到“故事板”的程度,连机位安排,角度,剪接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还有一个极为诡异的“画中画”。故事中有一位卖报纸的老头儿,常常对世界局势发表一些见解,他边说,画面边展示报摊旁边一个常蹭漫画看的小孩,在读一个叫做《黑船传奇》的漫画。《黑船传奇》是关于海盗的故事,一位海难后幸存的水手竭尽全力要回到家乡告知村人海盗船“黑船” 即将来袭。为了求生,他以死去船员肿胀的尸体加固木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泊。尸体被海水浸泡溃烂腐败引来了鲨鱼,水手奋力战鲨脱死,后眼睁睁看着尸体的可怖脸孔茹毛饮血求生,但人早如惊弓之鸟,家乡或人间炼狱,他已茫然……  
  

3  
《守望者》的大环境与80年代美苏军备扩张息息相关,冷战使世界形势日益紧张。多年前自发形成的一个面具超级英雄民兵组织“守望者”已基本解体,前成员也大多退休养老。故事从“守望者”之一的“喜剧演员”爱德华的凶案开始,另一位成员罗夏克执意调查案情的来龙去脉,认为有一个针对前“守望者” 成员的阴谋正在展开。罗夏克通知了新一代“夜枭”丹,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及女友,“丝绸幽灵”的女儿萝丽,还有已转行成为著名企业家身家过亿的“奥席曼迪亚斯(亚历山大大帝)”安德林。随后的发展正如罗夏所担忧的,老一代退休“夜枭”遇害,安德林遇刺,而曼哈顿博士遭离间离开地球,美国丧失原有的战略优势,世界局势均衡被打破,核战一触即发。
  
与所有超级英雄类故事不同,秘密组织“守望者”的初衷尽管是以面具超人英雄的形象来维护社会治安确保国家安全,但在“守望者”运动的盛年,民众对政府的扩展军备政策愈发不满,社会暴乱游行屡有发生,“守望者”受政府之托维护“和谐社会”,无形中反而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第二章“喜剧演员”葬礼上的多段回忆中,当年民众动乱时墙上粉刷的大标语竟然是“谁来监视守望者”!年轻的夜枭质与激进的喜剧演员负责城中某区平暴,夜枭问喜剧演员“我们究竟在保护民众不受谁的侵害?”后者不动声色的回答:“他们自己。”这样直白而居高临下的冷漠怎能不让人立刻想起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独裁政府?
  
除了对超级英雄存在的根本意义进行发问,小说更为特殊的是创造出了神一样的量子超人曼哈顿博士。曼哈顿博士原本是一位物理学家,在一次实验事故中被分解重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死超人,他的出现使面具超人的时代成为了历史,这些昔日英雄们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英勇,而是如普通人般迷惑,无助,沮丧,衰老,孤独。而新一代的超人曼哈顿博士对人类整体却是无动于衷的,除了女友萝莉,他毫不留恋地球。
  
所有“守望者”成员中最有个性的要数喜剧演员与罗夏克。前者勘破红尘,游戏人间,冷酷无情;后者嫉恶如仇,偏执激进,拒绝妥协。二人代表了看世界的两种态度,两个极端。在面具超级英雄时代结束后,喜剧演员成了政府的雇佣兵,越战,刺杀任务,没有道德底线,不分黑白;罗夏克拒绝历史车轮的碾压,仍然固执的带着他那不断变换形态的特殊材料面具在夜色的城市中行侠仗义,其理念是“见过彻骨黑暗的人回不到光明”,刚好与画中画的《黑船传奇》两相呼应。但有意思的是,世界观与价值观均在两对立极端的这两人,其命运在巨大的阴谋前竟最终殊归同途,坏与好,正义与邪恶全失了界限,刚硬的变得脆弱,固执的被迫妥协。而所谓的“人之奇迹”,“世界和平”,从头到尾原来都是一场笑话,就跟丹与萝莉在空中作爱至高潮时夜枭的飞船尾部喷出一剑火龙,轰轰烈烈好不灿烂,却也不过昙花一现,事后也只得一场苦笑,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喜剧演员是最早看清的那一个,政治,正义,人生,不过一场大梦一个笑话,他日夜买醉不分黑白,就因为这世界本没有黑白。罗夏克至死都拒绝承认人生的荒谬,于是他一辈子都生活在黑暗里,追逐着永远也达不到的光明。只有丹与萝莉,弃真相于不顾,继续浑浑噩噩,才能甘享人间幸福——谎言换来的幸福。  

  

4  
《守望者》同名电影于2009年3月6日在美国上映,第一个周末既获五百五十万美元票房,大获成功。尽管不少媒体认为《守望者》电影几乎全篇抄袭原著,缺乏艺术创造力,可单从电影制作的角度出发,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件极为成功的作品。电影并非没有改编,比如萝莉的角色,不仅将其性格中蛮横任性的部分去掉,并更多的强调了她将几个主要人物串联起来的线索作用,这对于只有唯一一位女主角的电影来说至关重要。影片还剪掉了老夜枭遇害的细节和丹与萝莉的一部分感情戏,确保有限篇幅下故事重点停留在破解疑案之上。改编中尤其精彩的是开篇介绍超级面具英雄背景的慢闪回放,这使第二章的墓园回忆可被略过,直接继续故事进程,加快了叙事节奏。而尽管画中画的《黑船传奇》在电影中无法出现,但最代表此故事精神的罗夏克塑造则近乎完美,非常震撼人心。
  
电影另外的最大成就是曼哈顿博士被离间到达火星后的精彩片段。平地起高楼的神迹被动态化,曼哈顿博士的神性被凸显至极点,这与他后来至人类安危于不顾的撇清态度形成对比,既讽刺“神之爱”,也嘲笑人的自作多情。
  
尽管电影可视性极强,电影改编却的确选择了最为忠于原著的表现方法,虽然完全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与复杂性,甚至最为重要的,毫不削减的展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但比较小说毕竟没有提出任何新意,不存在新的视角。小说完全可以取代电影——但这实在不是《守望者》这一部电影改编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在所有漫画改编电影中,《守望者》已是保留信息最多的一部。我觉得没必要苛求影片展示出强大的艺术再创造力,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当库布里克;遇到《守望者》这样极为优秀的图文小说,电影改编做到无过即是最大的成功。
  
何况,要不是1988年的改编剧本(Sam Hamm)在小说作者Alan Moore的强烈反对下没能实现,也许我们看到的电影版《守望者》就是另一个模样了。据说Sam Hamm的改编动了结局,曼哈顿博士最终改变了时空,灭掉了自己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很万幸最后的《守望者》电影几乎做到了百分百忠于原著,结尾黑暗讽刺,留给真相一个最残酷的结局,而所谓的温情温暖在虚伪的温床上继续开花结果,让谎言一代代繁衍继续,将自欺欺人进行到底。  

  

5

读完《守望者》,我有时会忍不住想,如果Alan Moore了解唐伯虎,不知道他是不是会让喜剧演员也半醉半醒的吟上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文/ 艾小柯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辛夷坞《许我向你看(终结篇)》心中有片青草地
下一篇:东野圭吾《变身》: 失去自我的悲剧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