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中国电影影评

对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些思考

游荡在夜巴上 (转载)

游荡在夜巴上 (转载)发表于2008-12-06 03:49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中国电影

最近网上比较热闹的一件事是张伟平和贾樟柯的论战,网上对此的评论已经有很多,支持两边的都有,有人把这场论战称为第五代和第六代的争论,也有人把它称为商业和艺术的争论。在这里我无意对这件事的个人做是非评价,只想以此事为切入点来阐述一下个人对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些见解。

商业和艺术:
首先对中国电影应该走商业道路还是艺术道路的争论,个人感觉实在没有必要,原因很简单,无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还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商业和艺术都是需要的。譬如商业如好莱坞每年也会出品大量的艺术电影,艺术如法国,现在也在学习好莱坞的商业手法。对于电影,离开了市场将无法生存,离开了艺术就不会有发展。况且有时商业和艺术并不会分的那么清楚。就像希枢柯克,当年在好莱坞被认为是只靠悬疑作炫头来吸引观众的二流商业导演,可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的眼中,他是迥异于那些工匠导演的大师级人物。所以商业和艺术并非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有时还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并不少,最经典的如“教父”),既便不能有机结合,和平共处还是可以的。

再来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发展一百多年来,真正被世界关注还是从第五代开始的,而紧随其后的第六代,作品更加个人化,但同样受到了国际电影人的青睐,伴随这两代电影人的一个个精品,中国电影也在世界电影长廊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无论如何是应该值得国人骄傲的一件事。

当然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商业电影的重要性,知道了要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但是不是因此就要牺牲掉中国的艺术电影呢。现在每出现一部出色的艺术片,便会有诸如这样的小众艺术片赚不到钱,只是为了满足导演的个人呓语,导演拍片只是为了拿奖,等等一类的言论,甚至厉害的会说此类影片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这些论调未免太过功利了,以贾樟柯,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本就是以艺术片起家的,让他们去拍商业电影本身就是强人所难,况且作为艺术电影能够受到三大电影节的青睐,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成功,为什么还要说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呢,难道只有赚了钱才是扶的起吗。如此说来像库布力克这样的大师就不会存在了,因为他一生所拍的片子在当时没有一部是赚钱的。

其实现在很多对第六代电影人的诟病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概念之上,那就是现在中国的电影导演除了第五代就是第六代。当第五代的商业片走上舞台时,第六代也应紧随其后。实际上所谓的第五代,第六代的划分除了年龄上的概念外更主要的是他们在艺术形式表达上的不同。第五代更关注对社会群体和历史的表达,而第六代更关注对个体的表达。还有很多导演是划分不到这两个群体中的,出名的如姜文,冯小刚。所以实在没有必要逼着贾樟柯们也去学习张艺谋们拍那些商业大片。因为只要中国能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电影机制和市场,就自然会出现中国的斯皮尔伯格,麦可尔贝。

中国大片的对与错:
中国的大片时代是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的,无论他的电影质量如何,能够开启这样一个大片时代,对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论如何是有贡献的。试想五年之前香港电影人还把中国市场当作可有可无的一块,而如今内地市场已经成为除了香港外最重要的一部分了,甚至很多香港电影把自己的市场直接对准了内地。由此也可见这些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将全面放开对好莱坞电影的引进,能在这之前培养起中国人看自己的大片的习惯,避免了中国电影被好莱坞电影一口吞掉,怎么说都是善莫大焉。

但中国的这些大片也有很多先天的不足,这一点已被很多人讨论,就不再累述。这里只想说一下这些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负面影响,前面已经说过大片的正面影响是养成了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看中国大片的习惯,而负面的影响也正是这一点,就是观众开始只认大片。可是中国的电影市场究竟能支持多少这样的大片呢,现在电影发行商那种铺天盖地式的宣传几乎是在竭泽而渔,试想当有一天观众们厌倦了这些题材雷同的大片的时候,中国电影该怎么办呢。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想想香港电影从最火的92年到开始萧条的95年,不过只是两三年的时间。这与香港电影人的自我重复,不知进取和急功近利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今那些电影制作商们只愿意投资那几个有数的大导演和大明星,而发行商们也只紧跟着那几部大制作,使的有才华的新人没有机会拍片,既便拍出了优秀的片子也无法得到好的宣传和上映机会。就像“疯狂的石头”,红遍大江南北,可在上映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呢,如果不是刘德华的投资新人计划,能不能拍出来都很难说吧。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中国的大片道路走错了,只是想说在我们学习好莱坞大片运作的同时,也应该学习他们那种对观众喜好的把握和引导,对电影新人的培养和支持,只有全面的学习才是长久之计。

中国电影的票价和审查制度:
最后还想老生常谈说一下中国的票价的审查制度。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电影的未来,但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恐怕中国电影的未来是不会太光明的。我曾在英国待过,那里的一张电影票平均价格是5镑左右,和英国人一个小时的平均工资是差不多的。反观中国,一张电影票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相当于国人一天的平均工资了,也难怪大家进电影院前都要犹豫一下了,如果不是大片还真怕不值得了。这还是在大中城市,至于小城市和农村,就是想掏钱也没地方可掏了,因为根本没有电影院。我总想如果电影票价能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中国还是有一大批潜在的观影人群可供挖掘的,终久电影是一个大众的娱乐方式,如果变成了一种少数人的奢侈享受的话,电影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命力实在值得怀疑。

至于中国的电检制度,早已被人们诟病,几年之前大家还在热烈讨论中国的分级制度,到现在已经悄无声息了,可能是因为人们对此已不抱希望了。在很多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已经走向完善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还在混乱之中。你说它很严吧,像“夜宴”“黄金甲”中大量和暴力镜头,电影局却连个起码的警告都没有。你说它很松吧,“碟中碟3”却因为一个所谓的影响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形象的理由而被重新剪过,以至于影响了在中国的同步上映。电影局的大老爷们的权力之大,真到了一句话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的地步。可是这种随意的监管制度却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毕竟一部电影的投资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还没上映就被宣判了死刑,的确是让人很郁闷的事。而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制作者,完全像瞎子摸象一样的去揣摩审查者的意思,试问这样如何能够出来精品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相关部门对分级制度存有疑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应出台一个详细的条例,列出哪些可拍,哪些不可拍,这样就会减少那些不确定因素对中国电影的伤害。况且在如今盗版漫天飞的情况下,那些严格的审查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实在值得令人怀疑。

写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个电影爱好者对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些忧虑和对未来的一些期望。如果总结一下上面的内容的话就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既需要商业也需要艺术,绝不能纠妄过正,以票房来说明一切。至于那些大片,我们也是需要的,但仅仅依靠大片也是救不了中国电影的。而合适的票价与宽松透明的监管制度则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

对中国电影现状的一些思考作者:游荡在夜巴上(转载)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尽是菊花香
下一篇:《云水谣》:用思念酿酒

共有 1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0 [顶] 0 [踩]
130影评网网友 发表于 2008-12-06 15:17
130影评网网友 
有没有看过赤壁二啊,很期待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