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中国电影影评

电影《南京!南京!》南京反思

影萍

影萍发表于2009-04-18 01:41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南京!南京!Nanking Nanking陆川

电影《南京!南京!》南京反思

南京!地名。南京!事件。南京!反思!                 
“南京!南京!”是侵华日军指挥部下达进攻南京的军事指令,这与偷袭珍珠岛的“虎!虎!虎!”是类似的,陆川用这个指令作为片名,想必是要以一种类似于纪实式的风格来演绎这部影片!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军事指令显然不是中国人所关心的,更重要的却是南京沦陷后六周内所发生的事件,南京大屠杀,举世闻名,也是近代史上最惨绝人寰的悲剧。于是,“南京!南京!”这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地名便有了沉重的历史感与悲情感,有力度,更有血泪!


任何一个事件,如果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再去审视,那么这个事件绝不仅仅只是事件本身那么简单,更多的则是对人类的反思,在南京大屠杀中,反思的不仅仅是日本人,还有中国人,屠戮者与被屠戮者各自的遭遇却共同记录了一章人类的反人类的历史!

 
有一句话用在南京大屠杀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禽兽做了禽兽的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做了禽兽的事情!但谁又能解释这种残忍的现象本质呢?没有人,而《南京!南京!》也不能解释,虽然影片将线索放在了一个普通的日本军官身上,但他也无法解释人类之所以做出禽兽行为的动机到底在什么地方,于是,他拔自杀了!
客观地讲,解释这种残忍本质是十分困难的,无论是陆川也好,还是最了不起的人类学者也好,他们的答案都是不可能完满的,于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事实,纪录,它的震撼在于不用解释,历史的剽悍与人类无人性的剽悍便是如此,无需解释!
 
《南京!南京!》片长大约130分钟,前四分之一讲的是南京被攻陷,战争场面相当具有震撼力,是近一段中国战争片中屈指可数的佳作,而后面的部分则讲述的是南京沦陷后难民们的生存状态,非暴力的反抗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到底如何演绎才能更令人感到动容呢?已拍摄过的南京题材影片有《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以及纪录片《南京》,当然还有在《南京!南京!》之后即将上映的《拉贝日记》等等,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切入的角度与视点,而《南京!南京!》的视点在于两个方面,纪实与中国人!
 
《南京!南京!》完全采用黑白影像,这给人的感觉当然是具有纪实风格的,也有浓重的历史感,但更重要的一点却是这个历史事件几乎完全没有色彩介入的可能性,杀戮与仇恨,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对峙,简单却残酷得令人感到无尽的空虚,就如同生与死一样,界线分明,没有半点过渡。这是一种情绪上的简单,但更符合中国人的视点,非生即死,非死即生,其它的一切都在这简单中显得没有力度了。


在世界名片《辛德勒名单》中也采用的是黑白色,只是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那穿着红衣的小姑娘,象征着希望,在《南京!南京!》一片中,这种色彩并没有出现,诚然导演在防止有人苟病抄袭之嫌,而另一方面,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少年士兵小豆子虽然有《四百下》里一样的奔跑,虽然展开了灿烂的笑容,虽然将手中的蒲公英种子吹得四处飞扬,但他却是影片中的一个次线索人物,他经历了整个南京事件,是无法从心理中抹杀这份记忆与悲情的,他作为受屠戮者见证了这段历史,他无法真正地象征着希望,他只是影片中的一个幸存者。如果说《辛德勒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是对生命的尊重,是辛德勒本人的人文关怀体现,那么,《南京!南京!》中的小豆子只能说他是生命的延续,是南京大屠杀的证人,他虽然简单,却背负的是沉重的历史感。

 
一直以来,无论是文献还是各种影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都着重地强调了日本军人的暴行,中国人受苦受难的形象比比皆是,那些悲惨的照片与文字令我们为之悲痛与仇恨。(www.130q.com)


中国人似乎一直以来就如那些古典名著中所说的,百姓伏于道旁,任人宰割。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中,中国人与其说是受戮者,不如说更象是一个个道具,看不到在做些什么,反抗,逃生,等等,几乎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资料。而《南京!南京!》一片则将重点放在了中国人在做什么上,这是导演陆川的切入点,也更加深了这部影片的深度与广度,其纪录性质变得更为全面,甚至具体。
 
影片第一个最具体的中国人形象是刘烨扮演的军人陆剑雄。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军人的形象是极具代表性的,他普通,但他有热血,也许与当时南京的许多守军一样,在经历过军队内部人心涣散之后,他留了下来,在街巷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然后弹尽粮绝,然后敌众我寡地被擒,最后死于日军的屠戮之中。


在影片中,陆剑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群体戏里,首先便是混在军队里阻止涣散军人的逃跑,然后是几个人在街巷狙击日军,最后与众多被俘的国民党军士一起就义。在整部影片中,他是做为一个点而出现的,但由于他这个点一直处于群体戏中,那么他便是一个普通的点,而群体恰恰是由象陆剑雄这样的点集合而成的,于是,中国人的反抗被完全展现出来了,他个体的经历也恰恰是当时整个中国南京守军的经历,非常具有纪实效果。
 
范伟所扮演的唐先生是影片的第二个重要角色,由于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从客观角度来说,他的经历并不能代表南京的中国人,但他的个性与心理活动恰恰是当时许多中国民众的写照。


很显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唐先生也许并不算是一个汉奸,但他是贪生怕死的人,他最大的愿望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非常具有中国人的特点。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能远比国家更为神圣,所以,为了保护家,唐先生可以小心翼翼地与日本人交好,也可以出卖躲进难民营里的中国军人。


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唐先生的一厢情愿终于换来的同样是灾难,他与日本人的合作并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家人,而且还给难民营带来了灾难。


有血性的人一定会鄙视唐先生的所作所为,但处于当时的环境来说,相信每个人都会理解唐先生行为的动机,这个人物的自食其苦看起来反而具有一种悲情的色彩。陆川为唐先生设置了一个纠正自我的结局,在确认家人能够安全的时候,唐先生终于变得坚强了起来,他可以直面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唐夫人离开之时,肚子里又怀有一胎,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代表着中国人的希望,但笔者认为,其实这表明了中国家庭观的延续,唐夫人一身两人的逃出南京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离开,虽然不够完整,但家的概念却依旧存在,这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希望所在,有家,也许就有一切!
 
第三个中国人形象当数高圆圆所扮演的难民营老师姜淑云。如果说陆剑雄的反抗是暴力性的,是与日军针锋相对的,那么姜淑云的反抗则是非暴力的,是迂回的。


借用难民营,尽自己全力尽可能地挽救中国人的生命,这便是姜淑云要做的事情,虽然十分艰难,但却一直在坚持。


姜淑云这条线索不仅仅代表了个人,从某个角度来说,她向观众展现了当时南京被攻陷后许多人的处境,难民营成为最佳的避难所,但很可悲的是,即便是这样的地方,也无法能够确保中国人的安全,似乎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避难场所,还必须用交易来维持下去。


小江是姜淑云线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虽然是一个妓女,但她却在最关健的时刻首先站了出来,为挽救更多的人前往日军的慰安所。陆川极力表现了小江这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这个人物的个性与牺牲令观众为之动容。
 
姜淑云为了拯救更多的人终于死在了日本人的下,在这个细节上,导演进行了一个戏剧化的处理,便是日本军人角川的最终改变。一个极力在挽救生命,充满了母性关怀的女人被自己迫不得已地杀死,这对角川的冲击是相当巨大的。而那一则彻底表明角川与日军的决裂!


影片中日本军人角川是很富有争议性的,在许多人看来,角川作为一个日本人成为本片的主线,甚至成为一个反思中的日本人形象有些粉饰的嫌疑。将日本人刻画得太好了,这个结论的产生大多来自角川。
 
前面说过了,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到底做了些什么,陆剑雄在完成一个普通军人的反抗,唐先生极力地维持着家庭的概念,而姜淑云则在尽力挽救着每一条生命,但所有这些行动的产生原因自然来自于日军的暴行。


角川自然就是这暴行的见证者,在影片中,他对暴行的认识是逐步升级的,也是逐渐深入的。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角川的面部特写,还有那个梦,是对战争的恐惧。


作为一名军人,一个奔在前线的人,最直接的恐惧自然就是战争本身,此时的角川与其它的士兵并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街巷里面对陆剑雄等人的阻击时,角川表现的也是无法承受战争之杀戮。这是一个人的天性,简单而令人信服!


但当南京被攻陷后,导演借用角川的眼睛表现了日本军人的杀戮行为,悬挂的人头,破腹的妇人,等等,此时的角川开始对屠戮有了一种直观的认识。战争不仅仅意味着生死,还意味着杀戮,对生命的践踏!
 
陆川为了完善角川这个人物,给他赋与了一个天主教徒的身份,这种前史的交代有利于表现人物反思的深度,当然借这个前史也令角川与姜淑云有了接触,这就为影片后面角川杀姜淑云以保证姜老师的人格尊严留下了伏笔。


角川对暴行认知的升级是对慰安妇的关心。那个日本慰安妇无疑是角川战争途中的一丝温情,这是他所看到的美好,虽然有些畸型,但却成为角川活着的一个目标,或说象征。所以小江的出现将他的视线开始转向了中国人。


小江与日本慰安妇长得有些相似,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日军在残酷战事中的安慰,至少在角川心中是这样认为的。但十分可怜的是,日本慰安妇对角川情感的漠视,小江对角川的无声的仇恨,这都令角川开始发觉在战争中,自己也好,慰安妇们也好,尊严与美好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兽性。


而兽性最终的结果依旧是死亡,没有一丝尊严的死去,而造成这一后果的恰恰是角川这样的军人。小江与日本慰安妇都死了,角川生命中对美好的幻想也就此磨灭了。
 
生命被践踏,尊严被玷污,此时的角川已经远离了战争,他只是战争中的一个朽木,但姜淑云的举动还是令他对人性有些许的感动。


当姜淑云冒险拯救难民的时候,角川虽然发现了,但却没有揭发出来,这是他对天主的承诺,也是被姜老师的举动所感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力量去改变暴行,那么就尽可能的把暴行降到最小。


但十分可惜的是,被角川认为最美好的,最尊重生命的行为却暴露了,姜淑云被抓了起来,于是,角川拯救了姜淑云的尊严,同时,他也是对自我心中那份美好的坚持。
在保存住姜淑云的尊严之后,他拯救了小豆子的生命,但这一切都是如此的无力,如此地孱弱,角川知道,作为一个军人,他无法摆脱战事,而战争中,生命与尊严是永远不值得一提的,不是成为践踏者就是被践踏者。


活着比死了更艰辛。这是角川放了小豆子后所说的话,对于当时战事下的中国人是如此的,对角川本人也是如此,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导演将角川设置成本片的主要线索,主要原因在于他可以贯穿整个南京大屠杀的始末,而另一方面,导演希望借用这个人作为日本人反省自我罪恶的例证,虽然这有一厢情愿之嫌,但这种观念恰恰是日本人应该比照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角川的存在比较适宜用一种主观的视点来纪录日本人自己的行为本身,这种纪实的效果是许多其它视点不能比拟的。


看到罪恶,与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其力度显然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笔者最感兴趣的人物其实是影片中另一个日军形象伊田。毫无疑问,伊田与角川之间几乎有一个对比,他热衷于杀戮,也热衷于发泄自己的兽行,对中国人的生命与尊严根本不放在眼中。简而言之,他是暴力的实施者,是兽行的最直接体现。


本文开篇说过,人为什么为犯下禽兽的行为,恐怕没有人能够解释得清楚。但伊田这个人恰恰是解释这种行为的切入点,他杀死精神错乱的小妹,因为这么美丽的人如此活着不如死去,他在杀死唐先生之前多少心有戚戚。这两点说明,伊田身上多少还有些对人,对美好的思索。


但影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伊田的暴行,这么一个矛盾体,他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陆川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他只是将伊田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虽然少了些戏剧性,但纪实的效果却十分明显。


可以说,伊田与角川这两个形象是构成了日军的整体形象,丰富了日军人物的内容,而伊田的纪实性与角川的戏剧性相互补充。
 
不得不承认,陆川在继《寻》,《可可西里》之后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部十分震撼的影片,不仅仅由于题材本身,更由于影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前面对片中人物大体上做了一个点评,其实这便是影片的结构组成,点,线,面,构成了影片的整体,而所有这些都传达着当着的事实真相,有种纪录的感觉,大环境的记述以及个体人物的记述及代表性。


另一方面,影片的影像是充分反映了视听语言的奥妙的,除了黑白风格以外,许多记录性的画面对现实的描述,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角川走在南京街头所看到的一切,还有许多画面虽然是叙事性的,但极隐藏起来的信息却是丰满的,超出了画面本身,传达出来的是一种非血腥的残忍来。


客观地说,130分钟能够包含如此多的信息量,而且这些信息并没有混乱,整个影片的叙事与纪实交织在一起,《南京!南京!》算得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了。
 
取材于真实事件,而且是国人们无法忘记的一场灾难,所以影片的纪实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影片的主体风格,但其叙事性上却产生了些问题。


影片是分为两大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攻占南京,真正的战争,面对面的杀伐,虽然有陆剑雄的存在,但由于身份问题,这部分的纪实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当影片到了四分之一处的时候,即到了南京沦陷之后的时候,难民营的生活却产生了问题,无论是唐先生,姜老师还是伊田与角川,这所有的人物开始纠结在一起,于是,纪实的感觉被淡化了,更象一部情节电影。虽然对影片的主旨并无大碍,但对影片的风格却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令影片给人一种分裂感,如果唐先生等人的身份并不是那么特殊,也许整体会更统一一些!


但这样其实也出现一个问题,陆川所探索的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令人看起来十分地无奈。客观地说,小江这个人物反倒是影片纪实风格真正的衣钵,比唐先生等戏剧性的人物更有纪实性,也更有代表性!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看到了《南京!南京!》中的震憾与愤怒,但陆川导演却显然没有解决自己对这一事件提出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影片后四分之三对难民营的讲述注定此片的视点并不独特,而影片整体风格发生的错位现象也注定此片无法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我想这主要还是由于文献的直接影响!

文/ 韩兮  更多www.130q.com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电影《红河》影评: 爱与生活
下一篇:电影《斗爱》影评: 舞蹈是两性之战

共有 1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0 [顶] 0 [踩]
130影评网网友 发表于 2009-05-17 16:07
130影评网网友 
写的有一点偏颇,主观意识很强,我们赋予电影更多的是内涵,不是人云亦云。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