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美国电影影评

《切·格瓦拉:阿根廷人》影评: 我的英雄,我的神

影萍

影萍发表于2009-03-05 00:00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切·格瓦拉:阿根廷Che: Part One史蒂文·索德伯格

格瓦拉,一个革命的斗士,一个战斗的英雄,一个思想的领袖,一个精神的象征,一个文化的符号——这个名子对于二十世纪的人类来讲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从时尚潮流到哲学思想,全世界都为之所动,为之疯狂。头戴金五星贝蕾帽的格瓦拉肖像是当今历史上复制量最大的肖像之一,他的传奇经历一直被世人广泛流传并津津乐道,从出租车司机到好莱坞明星,从小学生到一国总统,全世界的人们都把他当作偶像,甚至将他推上了神坛。

 

对于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英雄人物,想要拍摄他的传纪电影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口头上的谈论与评述会相对容易一些,但要想透过一幅大荧幕,再现格瓦拉的传奇人生的确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一体裁也让很多创作者望而怯步,因为这注定会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直到2008年,史蒂芬·索德伯格终于将格瓦拉的人生经历搬上了大荧幕,无论电影拍摄得怎样,这都应该是个令世人振奋的消息。尽管在此之前,巴西导演萨勒斯曾经拍摄过《摩托日记》来表现格瓦拉的生活,但这只涉及到了格瓦拉传奇人生的序曲部分,仅仅展现了格瓦拉参加革命前的一小段经历。而这次,索德伯格终用四个多小时的篇幅时长拍摄完成了这部分为上下两部的传纪电影,试图再现这位伟大英雄的革命经历。这部传纪影片的两个部分分别被取名为《切·格瓦拉:阿根廷人》和《切·格瓦拉:游击队员》,第一部分讲述了格瓦拉从墨西哥出发进入古巴参加革命直至解放了圣克拉拉市的经历,第二部分则讲述了格瓦拉在玻璃维亚丛林中最后的游击岁月。饰演格瓦拉的男演员本尼修?德尔?托罗还凭借此片成为了2008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

 

无论是对于格瓦拉本人还是对于索德伯格的这部传纪影片,我都抱有着极大的热情,但稍显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在中国大陆似乎只能看到第一部“阿根廷”人。好在上下两部电影之间相隔了格瓦拉取得古巴革命胜利之后直至进入玻璃维亚的八年时光,让这样一个传纪体系存在了天然的分段感,也使我们的观看与品味有了可以间歇的理由。我不能否认自己在打开这部传纪电影时那种朝圣般的感觉,尤其是片头那凝重的音乐之下逐渐显露出的古巴地图,更是让我的心绪达到了兴奋的顶点。但是在两个小时的观影结束之后,我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我怀揣了一种错误的观影预期——这并不是一部要将伟大英雄推向神坛的电影,相反,这是一部试图将神话般人物拉下神坛的电影。

 

我不知道索德伯格选择这样的一个视角去看待如此伟大的英雄是否真的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至少这不应该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尽管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造梦的工具,但电影的擅长是将非神话色彩的人推向神坛,而似乎并不是把一个已经被神话了的人变得更为神话。索德伯格即是利用了一种客观的角度,甚至选取了一些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试图去还原这样一个早已在神坛树碑立传的英雄人物的真实生活。但是,索德伯格的聪明之处仍在于,他明白还原生活并不是要轻佻的解读英雄,开篇那个在肃穆的音乐伴奏下逐渐显现的古巴地图即奠定了这样一种氛围。而片中,在描述格瓦拉从墨西哥进入古巴进行革命战斗的过程之中,还穿插进了格瓦拉在1964年代表古巴参加联合国大会的经历,而这段经历则使用更有历史厚重感的黑白影像来表现。

 

对于更为遥远的古巴革命时期,索德伯格选取了彩色的影调,虽然有纪录片的拍摄角度和其它一些手法,但色彩却是更为艳丽的,拍摄方法更为接近一种造梦式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许是一种更为逼真的再现当时的战斗场景和生活的方法,而更有可能的是,在索德伯格的脑海中,古巴的革命经历,是格瓦拉由一个普通人逐渐成长为神话英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更贴近于神坛下的生活。然而,当历史迈进到古巴解放后的1964年,已经在古巴身居高官的格瓦拉此时已经是一个站在身坛之上的人了(尽管格瓦拉的偶像地位是在他毅然离开古巴之后进入非洲直至参加玻璃维亚革命才更为深刻的树立起来的),他在这样一个离“当下”更近的历史时期反倒选用了一种显然无法完全再现真实过程的黑白影调。但是在这里,却有着更为相反化的拍摄手法。在黑白影像的段落里,大量的手提摄影拍摄,中近景甚至是特写的频繁运用,又给这种非现实色彩的影像画面构造了更像历史资料片的感觉。厚重感与真实感在这样的拍摄手段中被强化了,但他又是很难让人身临其境的。在这样被穿插起来的风格完全不同的历史段落中,虚幻与真实交相辉应,本不该夹杂在一起的相反的感觉却被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也许这既是索德伯格的聪明之处又是他的不自信之处,他无从判断哪时的格瓦拉更为真实,也不知道哪时的格瓦拉更为像一个走下神坛的人,于是就把这种选择的权力交给观众。

 

但是,索德伯格企图把格瓦拉拉下神坛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毕竟全片当中以彩色影像展现古巴革命的过程还是占据着最大片幅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导演用了一系列的段落来试图表现作为一个“人”的格瓦拉的真实的一面。最为有趣的是从医学院毕业的格瓦拉在巴西小村庄里给村民们看病一个段落。当一个妇女看完病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这个医生对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样的。”不可否认的是,诸如此类的段落确实起到了对生活还原的效果,弃满了生活情趣,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处理多多少少消减掉了格瓦拉这样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不得不说是对众多热爱着格瓦拉的观众的一种伤害。在影片的结尾处同样是这样。在那场著名的圣克拉拉市解放战打响之后,格瓦拉也并没有表现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与领导者本应显露出来的才气,甚至在最末尾处格瓦拉制止抢了民用车的战士驶向哈瓦纳的段落也并未更多的显露出一代英豪的气慨。片中更多的则是在展现古巴革命斗争的艰苦与在这种卓绝的战斗中格瓦拉所具有的坚韧毅力与学识——关于学识方面的表现,却又重点展现于格瓦拉要求鼓励年青战士学习文化知识的场面上,更有甚者,其他一些评论者将此段落与吴宇森的《赤壁》对比,将之称为为索德伯格版的“关二爷”。

 

凭心而论,我还是比较喜欢与信服索德伯格这版的格瓦拉传纪的,而最重要的质疑即来自于如此的一个英雄偶像被拉下神坛的必要性。毋庸质疑,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远离偶像缺乏偶像的时代,偶像的存在与信念信仰,与目标精神有着不可断绝的紧密联系。树立偶像,在我看来,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放眼看去,我们的偶像都是些什么样的泥塑雕像,空洞得让人寒心,匮乏的让人不忍。当过往的那些英雄的时代,大师的时代渐次远去的时候,当一个个丰碑被依次推倒尚未重塑的时候,我们再去还原什么似乎真的是一种忘怀与放弃。诚然,索德伯格的还原并非是一种打倒与推翻,他也在试图解读那个神圣光环下的肉体凡胎。但是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经纬线上左顾右盼的时候,我们身边的坐标越发模糊起来,我们的目标变得越发的感同身受,我们的脚步究竟该迈向哪里呢,还是我们原地不动便能成为一个新的坐标?格瓦拉还是应当站在神坛之上的,至少他位于神坛之上能发挥到更大的作用。格瓦拉同样是一个凡人,格瓦拉就会在历史的纬度上消失!

 

切·格瓦拉,我的英雄,我的神。


文/情溆  更多影评,乐评,书评 www.130q.com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切·格瓦拉:游击队》影评: 神一般的偶像
下一篇:《好好先生》影评: 对生活说YES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