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影发表于2008-12-14 23:47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八月迷情August Rush》
说实话,没预料到影评人对此片的刻薄态度。的确,冷静下来回想的时候,俺也承认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庸俗剧”(Melodrama),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现代童话,现实性低得可怜;但是,只要回想起影片中的音乐,俺就会忽视故事的所有不合实际之处,而宁愿选择在童话中感动。
纽约版“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名著,描述一个孤儿在伦敦的非凡经历。《乐海亲情》(August Rush)比较完整地借用了《雾都孤儿》的故事架构,演绎了一曲“千里寻亲记”。
当然,与《雾都孤儿》有所不同的是,《乐海亲情》的小主人公,心里一直坚信父母还在,而且自己能找到他们,这才有目的性地来到纽约。所以,虽然他与奥利弗一样,都有流浪的过程,但流浪的目标则有所不同。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非常翔实地描写了小奥利弗在那个时代的伦敦街头所经历的困苦,《乐海亲情》虽然在时代背景设置上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但在主题倾向性上,则是以“煽情”为目的;所以,与苦难的奥利弗相比,本片主人公瑞什(August Rush)的遭遇简直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了。
例如在孤儿院的时候,虽然也受部分年龄大的孤儿欺负,但怎么看人家的“折磨”都仅仅停留在恶作剧或者骚扰的水平,而且主要是口头上的,这帮“胆小的坏蛋”,甚至连一根手指都没戳到瑞什身上……而且,在寻亲的路上,瑞什同学一直都遇到好心人。免费载客的司机不用说,临别了还赠送餐费;即使是扮演“恶角”的罗宾威廉姆斯,其实只不过有些自私而已,也未必坏到哪里去。至于片中其他角色,则个个如耶稣一般乐善好施,带着圣洁基督徒般仁慈可亲的微笑,愿意帮小瑞什解决一切困难。
这一切矫情的设计,都让影片看起来很假。雪上加霜的是,小瑞什父母的故事,也是童话得一塌糊涂:他们像王子与公主一样,有了一夜情;然后和所有电影中的一夜情一样,一个精灵般的孩子就已经孕育完成了……看这样的电影,对于现实中那些努力“造人”多年、却依然是“两人世界”的夫妇来说,简直不亚于最无情的嘲弄。它让人思考一个很“科学”的问题:《一夜情比例与人口增长的逻辑关系》......看来,电影是通过这个剧情设定,向畅销欧美的大众科普著作《精子的战争》致敬呢!^_^
这还没完,瑞什的父母不仅是音乐的“王子”与“公主”,这个“公主”还有一个接替童话设定中“后妈”角色的“亲爸”,正事不干,净捣乱,于是,王子与公主分离了,而且他们此后并未相遇。这让人对美国的公共服务系统犯愁,如果生活在同一城市中都找不到一个各项资料齐备的人,那这个社会实在有够乱套的……
如果要挑影片故事的硬伤的话,简直可以说俯拾皆是,数不胜数,足够拼凑出“庸俗剧”最滥俗桥段大全来。但是,尽管本片有这么多的疏漏,俺还是要回到“喜欢”这个态度上来。原因么,套用《十面埋伏》的一句台词:“回来,为一个人!”
现实版小精灵
这个人就是小瑞什的扮演者弗雷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在俺的眼里,他是继奥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之后,好莱坞最有戏味的小演员。
简单说来,海默天生有一种“楚楚动人”的气质。和奥斯蒙特一样,小男孩长得并不漂亮,小时候尤其不突出,单薄的身子、尖尖的脑袋,最适合演被哥哥姐姐们欺负的“小萝卜头”。可是,一切的与众不同,都在他那双眼睛里,特别的纯净,让人不由自主地大加怜爱。而且,这种纯净仿佛有魔力,能净化他身边人的心灵。再配以非常可爱而真诚的笑容,基本上任何过了“欺负小同学”年龄的人都难以抵挡其魅力。
海默这样的身材与气质,演《雾都孤儿》这种性质的电影应当是绝配。如果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导演的2005版《雾都孤儿》选用的是海默,俺肯定会对该片另眼相看。当时的小演员乖巧是乖巧,但缺乏一股灵气,还不足以构成非常强烈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
海默的角色在《乐海亲情》中有着大致相同的遭遇,但片中的瑞什就有种让人难以逼视的光芒:你可以亏待甚至虐待他,但他的眼神会让人觉得自己做了亏心事而耿耿于怀。正因为海默有这样无与伦比的灵气,才使得影片故事架构中的所有“不可能”,都有了现实的基调。
海默的存在,让一个“爱”的主题,有了“可爱”的中心对象。那么,围绕这一主题,之前看起来——或者我现在写起来都显得有些“矫情”的故事——也就变得真情实意起来。对于艺术技巧不是那么高的电影来说,一个演员的灵气,的确是可以拯救一部电影的。
更何况,除了海默之外,本片还有另外一样灵光四射的宝贝,那就是音乐。
当代版莫扎特
但是这些乐曲很生动,和海默的表演一样,充满了灵气。
前文提及了小主人公的父母,其实故事安排他们的结合并非像随意的“一夜情”那么简单。全片“爱”的主题,其实是以“音乐沟通心灵”的形式展开的。“王子”与“公主”在各自擅长的音乐溯源上,一个是极为现代的抒情摇滚,一个是悠远雅致的古典大提琴,他们的结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沉浮,和时尚界的各种风潮一样,都是风水轮流转的。音乐电影一度消沉,近几年随着《芝加哥》的大红大紫,这一类型又逐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尤其是去年的《梦幻女郎》(Dreamgirls),动静闹得可够大的。
可是,这些“成熟”的类型片模式,对俺个人来说,都有些腻歪;仿佛熟透了的果子,嚼起来有些败兴;看多了这样的作品,好比在一家家高级香水店闻得晕头转向,迫切需要些新鲜空气。
相对于那些精致到腻人的音乐片与歌舞片,《乐海亲情》没有一个音乐巨星的故事可以依靠,也没有一个耳熟能详的音乐类型可以发亮;和影片的故事一样,片中采用的音乐也是比较稚嫩,合,代表古今音乐的融通,因而,所诞生的小主人公,其对于音乐的超级敏感,就是超出了狭隘的音乐类型局限,而变得如莫扎特般挥洒自如了——如果莫扎特降生在当代,恐怕也是会像片中的瑞什一样,在各种音乐类型之间自由飞翔。
对于音乐的灵感,影片的演绎很传神。开始场景中的麦浪,就非常真实地传递出“天地有佳音”的涵义。瑞什初到纽约时,导演也很巧妙地从各种城市噪音中,剥离出了异样的旋律与节奏。个人认为,对于神童级的音乐天才而言,世界就是如此充满乐感的。这就像《香水》中的嗅觉天才一样,整个世界对他们而言,都是他们灵敏感官的素材。
除了这种超常的感知能力外,影片还着力描写了瑞什卓绝的悟性:他能神速地领悟各种乐器弹奏和作曲的精髓技巧。而且,这种领悟,是具有非凡创造性的。例如弹吉他,他就不会仅仅是简单地拨琴弦,而是结合敲击乐的演奏方式,通过拍打琴弦和共鸣箱构建不一样的乐音。尽管在吉他演奏技巧里,的确是有这样的演奏手法的,但从来都只是点缀手法,不像本片瑞什第一次演奏吉他时那样,完整的一曲全部是“琴弦敲击乐”。
有这样不拘一格的乐理基础,瑞什后来独立创作出交响乐章也就不奇怪了。俺对音乐的感悟,自然比电影里描写的境界差远了,但还是感觉最后这个乐章很自然,与影片开头的风声麦浪首尾呼应,仿佛相互致敬一般。
诚然,在乐理高深人士看来,片中这些音乐可能都显得很“肤浅”,但俺就是喜欢这种自发的灵动,自在的酣畅。稚嫩的创造性,会令人想起音乐本来的根源——它就是来自于人们在生活中的随性所误,本来就是没有界限与层级之分的。经验和理论,的确是塑造眼光的基石;但有时候,也有可能成为“明心见性”的障碍,至少,它很可能不利于享受简单的快乐。
对于一部以“爱”为主题的非艺术电影来说,俗的,恰恰就是雅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就会陷入吹毛求疵的牛角尖了。
出演瑞什父母的,是梅尔斯(Joanthan Rhys Meyers)与罗素娥(Keri Russell)。客观地讲,两人的表现都不起眼,不说比起海默来缺乏火花,单就角色塑造来说,就过于片面单调。当然,这是在角色设定阶段就郁结下的症状,整部影片除瑞什这个主人公外,其他角色都被庸俗化和简单化了,没有深入发挥的余地。尤以罗宾威廉姆斯的角色比较可惜,无论从形象还是情感关系来说,都有些半途而废的感觉。这已经不是童话设定的问题了,而是编导的怠慢与轻心了。
如此一来,评论界对此片的冷淡,也是符合影片实际水平的。只不过,本人因为爱煞其中充满灵气的音乐的童星表演,才在感情上对其难以割舍。这就好比自己的爱人:在他人眼中,她可能有那样诸多的不是,但在你自己心中,她却是永远的心肝宝贝儿......这种感情,是无法用理性来衡量的。
作者: 红袖添饭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