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英国电影影评

《女王》The Queen

浅影

浅影发表于2008-12-06 23:13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女王》

在最初看到《The Queen》开始横扫今年各电影节的提名时,我曾以为它和去年的《Good Night, Good Luck》是同一类型的,以记录片风格出现的媒体事件的叙事电影。很喜欢Good Night, Good Luck冷峭凌厉的风格,于是找了一个精神抖擞的周末看《The Queen》。
  
  当然我的猜想错了,但是从个人感觉说,The Queen比Good Night, Good Luck更为成功--难怪这样一个不具备情爱、阴谋、复仇、动作、惊怵等流行因素,又不面向少儿市场的严肃影片,依然能登上排行榜。
  
  它立意严肃而好看。

《The Queen》的故事取材于英国黛安娜王妃的意外车祸死亡。
  
  因此,你看,《The Queen》完全有条件具备上述流行因素,它完全可能成为又一部向大众揭示政治名人绯闻和糜烂生活的电影,也完全有可能高歌爱情自由个性解放等讨巧的调子――正如有些电影在这类题材上做的那样。
  
  很好的是这部电影没有这样做。在黛安娜之死近10年之后,影片不再向黛安娜投注过多的情感倾斜,也不再对黛安娜的绯闻津津乐道。实际上黛安娜是本片中唯一一个完全由新闻记录资料来叙述的人物,那些新闻片断记录了她的绝代风华――黛安娜是整个影片的背景,而故事的焦点在于伊丽莎白二世老派的国家体制的“原则性”如何抵抗来自现代传媒社会的公众情绪的压力,她为了维护体制的尊严,而使体制本身受到公众的质疑,新一代亲民政治家(布莱尔)如何在两者之间斡旋。
  
  多年以来媒体曾经习惯将黛安娜王妃人格化报道,而将“英国王室”作为去人格化的符号,树立为黛安娜的对照物,影片《The Queen》正是提供了一个相反的视角,在这里,黛安娜王妃作为一个媒体时代的公众人物,她的行止完全通过媒体呈现;而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代表的王室家庭,则展示了他们作为个人的个人性情和心理轨迹,非常具有启示性。
  
  Helen Mirren的表演令人折服,她的外形并不象伊丽莎白二世,但是从影片开始,她就毫无疑问地站稳了这个角色,她是女王,更是伊丽莎白二世。或者说,在影片开始,她让观众看到了女王,在影片结束时,她让观众看到的是伊丽莎白二世――一个在二战中成长,努力为了自己的职责来适应现代社会的老年妇女,这也许就是影片中布莱尔两次和女王会面时的观感。
  
  伊丽莎白二世在二战的英国度过少年时代,在希特勒的炮火中,年幼的公主和妹妹一起去广播电台念演播稿鼓舞士气,参军到女兵部队做司机,二战结束父亲乔治六世早逝,不得不很快承担君主的职责,面对媒体的质疑。她自幼受到的教育是责任第一,个人第二,是新教徒式的克制和镇静,是克尽职守不张扬,是立宪君主的超脱于世俗――她对黛安娜的看法不能不说是来自不同的阅历,当然黛安娜更切合现代社会对王室的需求,一个更向传媒开放的和世俗社会同荣辱同喧嚣的王室。
  
  我原本并不熟悉伊丽莎白二世的经历,这完全感谢编剧的精巧安排,让不了解英国政治的观众随着影片的发展逐渐了解伊丽莎白二世。在影片开始,女王骄傲又不失宽容地接见新当选的工党首相布莱尔,提醒他是自己的第十个首相,而她第一个首相是丘吉尔――“那时他给了年轻的我很多教益”,Helen Mirren恰当好处的停顿和表情,让观众开始注意到女王的往昔――她不是作为一个国家元首符号出现,而是作为真切的人物。布莱尔的夫人是较为激进的左翼人士,一贯主张废黜君主立宪制,她行了一个很勉强的屈膝礼,这个细节中两个女演员的微妙表情准确得令人击节叹赏。这是表演的炉火纯青。影片中不少片断和人物对话都是值得玩味的。
  
  确实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良好的技巧,剧本把基于真实新闻事件的素材组织为一个典型的戏剧,人物立场和性格的对立张力,某些传递人物情绪的镜头,摄影处理得相当出色,比如查尔斯向前妻遗体致哀,隔着玻璃的中景镜头,非常克制,然而情绪渲染得很好。隐喻也一丝不苟,几乎贯穿全片的高大的麋鹿似乎暗示父的尊严――“父”,可以是女王心目中的父亲,可以是百年传承的君主立宪制的尊严,或者是一个二战老人所谓的尊严?――这个高大美丽的麋鹿在影片结束时被一位商业游客猎杀了,这也许比喻着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最终溃败吧?
  
  从法律上说,黛安娜死时已经不是王室的一员,故而女王认为不当为她举办王室葬礼,而作为一个个人事件处理。公众强烈要求以王室仪式安葬――也许女王是正确的,但是克莱尔也是正确的,他正确地解读了民意,女王悲哀地发现她不再了解英国人民。是谁过高或者不准确地解释了“王室”这个符号所指向的含义?让一个甘愿回归平民之身的前王妃以王家仪式安葬,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喜欢这样让人想不出“正确”的标签应该贴在哪里的戏剧。
  
  (btw,我不太了解当代英国政坛,但是应该注意到这是一部drama,其中的人物性格为了强化戏剧冲突而提炼过,这是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不应参照现实中的对应政治人物来看待。)

The Queen --《女王》 作者:midway (转载)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不朽的园丁》: 掩藏的人性,导致的命运
下一篇:《风吹稻浪》: 生命诚可贵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