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3观影归来,的确是部不错的欢乐片。不过这字幕就让人有些让人无法接受了。黑衣人3已经颇受争议,这部片子则变本加厉。本身就极快的剧情节奏和噼里啪啦的台词再加上炫目的特效让观众的眼球忙不过来,顾此失彼。影院中也多次出现了笑点已过,观众却在念念有词回顾之前台词而会意一笑的场景……
随着网络上自发组织起来的字幕组越来越多,独立译制的作品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乃至发展成某种风气,各个负责译制工作的制片厂开始跟风。按照目前的这个情况持续下去,未来类似的字幕估计会越来越多,但我个人却认为不是什么好现象。
目前恶搞的、过度渲染的、无厘头的、极度网络化语言的字幕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多年以来观众已经习惯了一板一眼的信达雅模式,突然被抛到一个创意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眼花缭乱了。从上影、长影的那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开始接受译制片,多年以来,观众对于这种高水平的翻译已经习以为常,这时候突然来了点新奇的,过去没有的翻译模式,自然大受欢迎。
一部本身带点诙谐色彩的影片,除了一板一眼的翻译以外,冷不丁的蹦出来点“地沟油”“打酱油”,把纯爷们儿称作“春哥”,FACEBOOK替换成“校内网”,的确让人眼前一亮。美式幽默、英式幽默我们碍于语言上的障碍,并不一定能完全把握。相形之下我们中式的幽默就显得接地气和亲切的多了,比如颇受争议的黑衣人3中突然爆出来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就让影院观众骤然哄笑成一片。
但是,但是。这样的幽默是必须有限度的。尤其是搞引进-译制-发行工作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弄明白这其中的奥妙。这样惊喜的效果,是一定要建立在整部电影按套路,按经验,按英汉翻译理论一点点制作出来的“信达雅”字幕的基础上的。如果全篇都是哗众取宠的所谓笑点,那观众还笑的出来吗?
网络化的语言有其特定的载体,既然是网络的语言,就得用在网络上。而且网络上信息流转如此迅速,淘汰如此残酷。你今天还喜滋滋的学会的新词新语,明天可能就被置换掉了。试想一两年前火爆网络的诸多流行词,你现在还会说几个?不要说老掉牙的说出来,发出去,恐怕各位的大脑都已经自动将其淘汰、忘掉而根本记不起来了吧。如果强行搞这类笑点,就会如同春晚硬上“神马都是浮云”一样,不仅不好笑,而且会让屏幕前的年轻观众一边尴尬,一边鸡皮疙瘩掉一地,一边忍不住嘲弄两句。
电影公司引进电影,制片厂译制和发行,院线承接与放映,观众走进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电影的译制与发行面对的是全体消费者,不存在特定的群体。既然如此,就要最大程度的照顾所有观众,尽量为所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负责。类似“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流行词,第一受众有限,上了年纪的人或太小的,或者平常并不怎么上网的人以及上网却对此类信息不感冒的人(我特意调查过,这个群体远比我想象的大)就会不得要领,像“飞机为什么不能像房价一样软着陆”这样的翻译,说实话不天天看新闻,你知道笑点在哪吗?第二审美疲劳,多看两次其实就没新意了,第三速朽,现在还觉得时髦,过三个月立马觉得老土的想吐,如同现在如果谁的手机铃声如果还是老鼠爱大米并在公交地铁上公然响起,全体乘客一定会默默的盯着他行注目礼。
本来是“多说两句”的,结果一下子打了这么多……就此收尾吧。主要就是希望这阵风快快刮过去,不要形成俗不可耐的风气一直持续就好。老爸老挂在嘴边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在电影引进译制上体现的太明显了……观众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又抢映期;想及时看的拖你个俩月,想好好看的没两天又给你撤档了。再说这翻译工作吧,完全不合理,不科学。有的粉丝性极强的电影,制片厂弄个完全不懂也不热爱的译者来翻译,草草几天搞定完事。长此以往,什么“索林·橡木盾”翻译成“索林·鄂肯谢尔德”,“王者归来”翻译成“皇上回宫”的事不知还要发生多少次,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建立成一个真正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院线体制啊,这这这实在是令人捉急啊…… wen/海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