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德克 巴莱》影评:一部宣扬仇恨的大片
此前备受关注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将于2012年5月10日在内地上映。此前宣传方称《赛德克·巴莱》是中国版《勇敢的心》,但事实上,该片内涵远达不到如此高度。相反,由于影片核心内容的空洞,使得片中难以掩饰的狭隘民族观念显得格外刺眼。虽然影片制作不可谓不用心精致,但这部观感并不舒适的电影注定要引起争议。
《赛德克·巴莱》是不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好电影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制作认真的电影,但也仅此而已。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仪式,以致起义爆发前的情节过于冗长,而对于起义后在山中的抗日战斗又太简短。导演很努力地希望观众在电影的前一个小时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赛德克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至于这一个小时的内容拍得如同朝圣一般,充斥着旁白、歌唱和仪式。但这种说教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还是颇费脑子的,尤其是来自赛德克族土语,更令人头疼。
通常战争影片的人文情怀,无外乎“反战”、“爱国”等。但在战争题材电影中鼓吹“仇恨”的,《赛德克·巴莱》大概是在国内上映影片中的第一个。
电影视角从男主人公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部落出发,在开头即交代其与道泽部落间的仇恨,逐渐展开至土著人对日本人的仇恨,然后细化为族中传统猎人对开化教育的仇恨以及土著人对日本殖民者的仇恨,最终在仇恨中迎来了大量的死亡。
《赛德克·巴莱》一本正经地认同和宣扬近似恐怖主义的民族精神。对于以杀灭生命为目的的暴动,影片中称之为“血祭祖灵”;而整个对日抗争过程,就是力求杀人,以期获得死后走过“彩虹桥”的资格。
最为严重的是《赛德克·巴莱》触到了一般商业片的底线,有意识地渲染未成年人涉足杀戮的桥段——而且,影片似乎是对这个“少年战士”持赞许态度的。
除了杀戮,似乎仇恨无处可解。而影片是赞赏这种杀戮解决仇恨的方式的,称之为“真正的赛德克”。
《赛德克·巴莱》这部看上去意识形态意味很浓的电影,其实无意涉足意识形态,只是希望向早已遗失的猎人精神或者说战斗精神致敬。为此,影片原本可以做出适应现今普世价值的改编。
但影片主创一味认同原始民族的精神力量,很难跳出历史的框架,非要还原到部落社会的价值观,甚至还希望观众去认同。赛德克族追求的是恢复在山里占据猎场自给自足的状态,而这一要求和现代文明发展是相悖的,结果只能是同归于尽。而且,影片中赛德克族人并不在意侵入自己领地的是日本人还是道泽族人,一并杀了最好。混淆是非,使观众反感。
《赛德克·巴莱》意欲褒扬的“勇士”精神本是好的,偏偏在影片中被拍成了“野蛮”——“如果你的文明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正是此类台词的宣教,割裂了文化传播,造成了文明之殇,影片却还在为之膜拜。
文/康雪烛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