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中国电影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的反思

hus

hus发表于2008-12-06 17:08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中国电影

第一次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为之着迷。

马小军在房顶爬来爬去焦急等待米兰的孤独身影,灰色的欧式楼房和周围高大茂密的树丛被薄纱一般过滤过的淡黄色阳光剪成了一幅美丽的国画。空气里飘荡着懵懂的爱恋,柔和的阳光斜泻在少年光洁的肌肤上,汗珠特有的质感,映衬着西下的夕阳,散发出令人忧伤的气息。此时一曲悠扬的乐曲由远而近荡漾在我的周围,婉转、悠扬、强烈的穿透力,忽远忽近的飘入我的心底深处,净化着我的灵魂,似乎融化了,我也感受到了阳光的灼热,甚至闻到了袅袅烟雾的味道……。

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出来。

他们那对异性朦胧的好感,纯洁的如透明的玻璃珠,当然也有那么一点点杂质。马小军迎着阳光端详着一根细细的头发,爬在米兰的床上感受素未萌面的女主人的气息的样子,都让人不禁想起自己少年时代的纯真。虽然也有少年固有的淘气,甚至还有一点“坏”。

那首曲子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名字,有些像莫扎特的《小夜曲》,又有些像《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这首来自国外歌剧的古典音乐与中国文革时期的爱情竟配合的如此协调。

电影叙事简洁轻快,摄影讲究,画面唯美,难以想像这是姜文第一部执导的电影。他是怎样把一群青涩稚嫩毫无表演经验的少年调教的如此自然?

王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文中写道:“副导演们每天都去各中学、各部队大院找演员,普遍反映找不到印象中的男孩子女孩子。包括已经进组的孩子都觉得也不知哪儿有点不对。我印象中那时候我们都很漂亮、纯洁、健康。一个朋友还保存着一些那时候的照片,黑白的,135相机拍的,很小的那种。看了照片才发现印象错误,那时我们都不漂亮,又黑又瘦,眼神暗淡、偏执,如果算不上愚昧的话。我以为我们纯洁,其实何曾纯洁?所以找不着印象中的我们。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已没有那种眼神,不复存在那种劲头。那是农村少年的形象。尽管如此,我还是认定印象中的女孩子是真实的。其他人也这么认为。似乎现在的街头还能时而看到那样的清纯少女的身影一闪即过,所谓惊鸿一瞥。可是找来的一群,细细一看。又都不是。似乎那少女只在朦胧间是清晰的,努力去看,化脓化水化为俗物。可见此物难寻、珍稀,也许只是我们心灵的一个投影。”

制片人文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十年祭》中说:“我立刻想起10年前的那个夏天,电影还未开机,姜文把这帮新演员全集中到良乡一所部队的院子里集训。不许他们看电视,读报纸,租用收音机,亦只能听革命歌曲。宿舍里贴着的都是文革期间的海报和标语。目的要使这些小孩,完全感染到七十年代那股氛围,要他们全被薰陶,到演戏时,才能发挥出那股气质和味道。”

这两段文字为我们解读影片提供了参考。也就不难理解演员青涩却自然的表演。
之后,我又看了许多遍,每次都为这部具有写实风格却又唯美的电影而感动。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电影,不禁为那个荒谬的年代而反思。我想这也是导演拍摄影片的真正意义所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影片逼真的描画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和无知。这种幼稚和无知恰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其实幼稚和无知何止那些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时代。”没有渲染,然而这部电影所透露和传达出对那个时代的批评和反思的气味无时不飘荡在观众的周围。这群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又是谁?

我在看到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和学生排列马路两旁,跳着欢快的舞蹈,挥舞着五颜六色的花环欢迎外宾时,总会涌起难以平息的心痛和悲哀。在大众失去话语权的时代,人们对领袖的忠诚却被领袖愚弄成傻子而无可奈何,甚至毫不自知。

这是怎样的年代?

“流氓的领袖最终被更年轻的流氓所杀,混混的领袖最终被炮弹震成了傻子。威风八面的老将军和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体的最前列与大众“集体偷看”黄色电影却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开着军车打架斗殴的流氓们集体喝酒放荡的地方竟是挂着领袖像的共产主义饭店(老莫)。少年们在迎接‘贵宾’,可他们的形象和舞蹈却宛如拙劣的小丑。军队大院的大门竟然由一个傻子和一个战士一起守卫。——《阳光灿烂的日子》残忍的把世界万物的原生态赤裸裸的展现给观众看:没有什么原本神圣,崇高,伟大的集体行为是真正如其所是的。”

所谓的“高贵者”讲着崇高,做的却是最卑鄙龌龊的事情。正直遭到打击,虚伪成为光荣,善良的人受到折磨,流氓恶棍得到表扬,黑白颠倒司空见惯,出卖朋友和出卖自己不再内疚。一切丑陋的东西在那个扭曲的年代已变得冠冕堂皇,习以为常。

绝对的权力,这个泯灭人性的恶魔处处散发着它的恶臭。即使孩子,刘忆苦因为年纪较长便成了他们的“领袖”。他可以随便命令别的孩子去门口等人,买冰棍甚至是“到一边蹲着”,然而在内心里面,马小军不只一次殴打甚至杀死刘忆苦。他虽然不象那个心狠手辣的流氓头子“小混蛋”最终被几个十六七岁想取代他地位的孩子刺死,但他却成了傻子(这些和文革时的政治事件多么相像)。而电影结尾处马晓军向伙伴求助却又一次次被踢下游泳池,翻滚的水花、模糊而又清晰的大脚,如浮萍般飘在水中,这段非常意识流的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个人在所谓的强者面前的渺小和绝望。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

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傻子这个角色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傻子其实就是自己的抽象,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傻子。无论高昂的歌曲,还是电影中孩子们无意识戏笑《列宁在一九一八》,以及回味无穷的姜文的画外音。影片含蓄地向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说明着这一点。
……。
恐怕没有人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背景下,忆苦和思甜的名字本身就是对那个荒谬时代的嘲讽。
每个人拥有思考和说话的权利比说什么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傻子的呓语——评《阳光灿烂的日子》——陆镜,电影夜航船
 
 2007.8.21

后记:
对文革的反思至今未有彻底和大胆的作品。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透出了一点点思考的光亮,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电影中最优秀的三部作品。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它们在国内民间得到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票房也高,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常常是电影得奖,却遭到官方的批评甚至惩罚。政府似乎只允许拍咸不咸淡不淡的题材。

我想,这不仅仅是政府缺乏检讨的勇气,而是认为对文革的反思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甚至质疑现行的政治体制,从而给执政者带来极大的压力。

但是,如果对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进行反思,文革是最好的切入点。只有彻底的弄清楚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才不会重蹈覆辙。

《阳光灿烂的日子》给我的反思作者:hus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十三棵泡桐》:像刀子一样真实
下一篇:《吴清源》--田壮壮诗化的个人迷醉

共有 2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0 [顶] 0 [踩]
130影评网网友 发表于 2008-12-06 17:15
130影评网网友 
有没有看过赤壁二啊,很期待
0 [顶] 0 [踩]
名苑居士 发表于 2008-12-09 16:35
名苑居士 
王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文中写道:“副导演们每天都去各中学、各部队大院找演员,普遍反映找不到印象中的男孩子女孩子。包括已经进组的孩子都觉得也不知哪儿有点不对。我印象中那时候我们都很漂亮、纯洁、健康。一个朋友还保存着一些那时候的照片,黑白的,135相机拍的,很小的那种。看了照片才发现印象错误,那时我们都不漂亮,又黑又瘦,眼神暗淡、偏执,如果算不上愚昧的话。我以为我们纯洁,其实何曾纯洁?所以找不着印象中的我们。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已没有那种眼神,不复存在那种劲头。那是农村少年的形象。尽管如此,我还是认定印象中的女孩子是真实的。其他人也这么认为。似乎现在的街头还能时而看到那样的清纯少女的身影一闪即过,所谓惊鸿一瞥。可是找来的一群,细细一看。又都不是。似乎那少女只在朦胧间是清晰的,努力去看,化脓化水化为俗物。可见此物难寻、珍稀,也许只是我们心灵的一个投影。

王朔和姜文,不管对谁来说,【阳光】都是很值得炫耀一把的成就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