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内地剧情(747) 日韩剧情(212) 港台剧情(191) 香港电影(92) 中国电影(92) 欧美剧情(64) 黄国伦(51) 音乐大补帖(51) 书评(18) 丑女无敌第三季(11) 张峰(11) 李欣汝(11)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影评 » 香港电影影评

香港电影金像奖大赢家《天水围的日与夜》专题影评

浅影

浅影发表于2009-04-25 00:24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香港电影金像奖天水围的日与夜许鞍华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去年最值得欣赏的香港电影。可惜的是,这部作品仅于08年7月在百老汇中心的一个电影院放了两周的时间,每天一场,票房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过随着影片DVD的发行,越来越多的影迷接触到了这部作品,惊讶地发现,许鞍华带给我们的竟是如此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几乎放弃了所有可以夸耀的视听语言,放弃了所有能够煽情的段落细节,用最简单的手法,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感同身受。

 

再有几天,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终结果就要尘埃落定,获得六项提名的《天水围》呼声颇高。我们电话采访了导演许鞍华,请她和我们一起分享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前前后后的故事。

 

缘起:不在天水围的“日与夜”

 

五年前,许鞍华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天水围地区发生的种种惨剧,就萌发了拍摄一部电影的念头。不过,这个故事不是“日与夜”,而是在09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的《天水围的夜与雾》。

 

剧本有了,但是却没有资金,许鞍华随即拍摄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不但找来了周润发,还力邀内地女明星斯琴高娃和赵薇助阵,不过最终电影只收获了口碑,但票房平平,和上一部《玉观音》一样,许鞍华的两部合拍片都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内地观众。

 

“七、八年前,我的学生吕筱华给了我一个剧本,她是新闻系一年级的学生。故事是讲两母子的生活,但是没有什么商业元素,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于是就放在一边,等有机会再去拍。”不过许鞍华也透露,最开始的剧本里,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天水围,不过一段时间后,许鞍华决定做一个新的尝试。

 

“我通过调查发现,住在那里(天水围)的人大多很安乐,只有少数的人是有问题的。既然那里和我们这边都一样,那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放在天水围呢?”许鞍华说服了自己,接下来就是要说服投资人。


进展:王晶愿意出这个钱

 

“有人叫我去找王晶,因为他有兴趣投资,看完剧本之后他就帮我投了钱。”没想到这个香港最商业的导演却一下子答应给许鞍华100万。因为预算很少,所以许鞍华采用了高清设备进行拍摄。“其实这也有美学方面的考虑,高清的纪实感会更强。”许鞍华说。

 

有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天水围的夜与雾》的投资比过去涨了10倍,投资人依旧是王晶和他的影王朝公司,当然这是后话。

 

有了钱,接下来就要建剧组,影片被定位为电视电影,片长只有90分钟。要想在预算内完成作品,就不能选择名演员,许鞍华打定主意拒绝明星。要知道,这是她差不多十年来,第一次不用明星拍电影。

 

饰演儿子的梁进龙19岁,中学刚刚毕业,在姨妈的股票行做事。一开始剧组在网站、论坛和各大高校都招募了许多演员,不过无论是从气质还是外形,许鞍华还是觉得梁进龙最为合适。鲍起静与许鞍华并不陌生,她俩在《千言万语》中就曾有过合作,在那部电影中,鲍起静饰演李康生的妈妈。

 

女配角阿婆的饰演者陈丽云是亚洲电视的一位资深演员,已经演了40多年戏的她其实已经进入了半退休状态。“但是我们还是力约他出来。”许鞍华告诉记者。而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极其明智的,陈丽云将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演绎的入木三分,被认为是《我不卖身,我卖子宫》中黄婉伶最大的竞争对手。


开机:15天拍竣 后期三个月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第一次尝试用高清拍摄电影,“我第一次(用高清)是在纪录片上,觉得高清适合拍摄特别写实的东西,与胶片不一样,有独特的调子,感觉很现代。正好戏里有一个片尾的场面要用纪录片,除了预算之外的好处,也有美学上的协调。就算是有钱,我这一次也会选高清。”

 

许鞍华告诉记者,这一次的拍摄全部是实景,没有搭建摄影棚,而母子二人的家,也延续了一部分当地居民的陈设。不过由于拍摄匆忙,许鞍华并没有和当地居民有深层次的接触,“我们拍的很快,晚上就收工,所以真的没时间,不过他们已经很帮忙了,我要感谢他们。”

 

影片筹备一个月,拍摄用了14个工作日,还用一天的时间拍摄了关于中秋节的纪录片,后期做了3个多月,光剪辑就用去了2/3的时间。

 

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吃饭的镜头,甚至可以用不厌其烦来形容,无论是家人间的晚餐,还是亲戚间的筵席,前后差不多有将近十场戏都是在描写吃饭。不过在许鞍华看来,这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只是剧本如此,她也觉得合适。“其实是用吃饭来交代故事,也是表达他们生活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除了吃饭之外,工作、睡觉,都是重要的环节。在这个固定的规律里面找出变化,体现出他们的心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所要表现的。”


尾声:“片尾有我童年的回忆”

 

影片以白天作序,夜晚作结,似乎在结构上有一个呼应。不过许鞍华并不认为这是刻意设计的。“影片有十来天,是以日、夜、日、夜作为规律,以夜晚作为结束是很自然的。”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用一组黑白照片和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展现了对于这座“悲情城市”的朴素真情。她告诉我们,之所以选择吴莺音演唱的这个版本,而没有使用邓丽君或者凤飞飞等人的翻唱,是因为这首歌正是自己小时候的记忆,“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打开收音机,我就听到她的歌曲,那种感觉很亲切。”

 

对于许鞍华来说,《天水围的日与夜》回溯了过去,也给了自己莫大的勇气和信心。在接受采访时,许鞍华曾用“穷途末路”来形容自己拍摄“天水围”之前的压抑和无助,拍摄这样一部让观众感同身受的电影,是对许鞍华最大的褒奖。

 

那些怀旧的黑白照片,是许鞍华在政府的新闻处买回来的,这其中有60年代工厂女工的照片,也有60年代中秋节,人们围坐在维多利亚公园赏灯的画面。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回溯到一个过去。

 

许鞍华说,“这个妈妈的过去就是工厂女工,维多利亚公园现在和那时候也还是一样,那种传统的感觉始终没有变。”(Mtime时光网 作者:亲切的柚子)

 


---------------------------------www.130q.com---------------------------------------

 

香港金像奖颁奖在即,获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重要提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重新唤起了影迷的观看记忆。是的,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2008年无法忽视的一部华语电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浪潮一路走来的许鞍华,这次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以无招胜有招的国画之风,不卖弄剧情的高低起伏,也不营造大喜大悲的戏剧卖点,在平淡似水的故事里点缀出一幅有关于香港的风情画卷,韵味悠长,让观众看完后思绪万千。
 
这部港味十足的电影中涉及到了大量与香港有关的人事,比如,影片里高志森扮演的弟弟,提到了自己住在匡湖居;陈丽云扮演的离群寡居的婆婆去见女婿一家人,事先在金店里郑重其事的选首饰去送;梁进龙扮演的儿子,在暑假的时候参加了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的团契;影片最后的那些老照片里,在中秋节点蜡烛、放灯,各家各户围坐在公园和广场里……而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传达出香港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最本真的质朴。
 
关于影片中的一些细节,因地域文化、社会背景乃至历史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观看者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本文意在简单叙述一些影片中涉及的名词和习惯,以便影迷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影片和导演意图。

 

一、天水围
 
说《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前,先说天水围。地处新界的这个社区,是香港政府集中修建的居民住宅区之一。因为居住的人大多是南下的内地居民和单亲家庭,所以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很多香港人去大陆讨老婆,大陆女人以为嫁了个香港富翁,结果到了香港才发现其实男人每月只能领综援(即香港的低保),出去卖苦力过日子,所以男人出去做事的时候,独居在家的内地女人发现出门走一步都难,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地理不知,站在香港只会感到茫然和恐惧,于是很多这样的家庭主妇选择了自杀,甚至还出现了几户女人一起烧炭自杀的悲剧。而单亲家庭,不单单指的是小孩只有父亲或母亲,更多的是指住在这里的人没有老人也没有子女,就他自己是自己的亲人。几十岁的人,上无老下无小,最终的结果也是自杀。再加上这一区的教育也存在种种问题,例如大陆来的小孩不适应本港教育进而逃学到社会上混,几下三番变成古惑仔又会诞生种种抢劫杀人的案件,于是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之下,天水围变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悲情社区。www.130q.com
 
抱着对这个社区种种问题的担忧,有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这里。政府行动了,做了很多措施来改善这里的环境;林夕写了一首《天水围城》,由李克勤唱出了这里封闭自守的困境现状;而早以《童党》闻名的导演刘国昌拍了一部《围城》,更是直接刻画了天水围发生的种种恶性事件,例如未成年人犯罪,乱伦,家庭惨案,总之惨不忍睹,异常悲情。
 
许鞍华同样也是怀着对天水围的忧患之心进入了这里,想拍一部反映这里种种问题的电影。但她却发现,这里同样有着很多闪光的东西。是不是天水围就一定是外界所反映的那种整天杀人放火的地狱呢?许鞍华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里,发现了更多的东西,而后,她拍出了一部跟最初想法不一样的电影,就是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而那部原来打算讲述天水围人伦惨剧的故事,因为《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大热,也使得拍摄计划得以继续,今年已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由任达华和张静初主演,名为《天水围的夜与雾》。

 

二、匡湖居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匡湖居是一个没有正式出现在镜头里,但是却被几个主角多次提到的地方。张家安与表姐在医院里看完生病的外婆,走出医院,表姐邀请张家安到匡湖居玩,还给菲佣打电话让她煮饭;打麻将的时候大舅对妈妈说,反正已经放暑假了,让张家安没事就去匡湖居玩;最后中秋节,妈妈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月饼券已经送到匡湖居去了。这个被许鞍华刻意留白的“匡湖居”,究竟是什么地方呢?
 
匡湖居是位于香港西贡的豪宅区,多以价格高达上千万港币的洋房别墅为主,其中所住之人非富即贵,尤以明星为主。在影片中的几位主角都没有说“去你家玩”、“去我家玩”这样的平常人的用辞,而是多次强调“来匡湖居玩”、“我去匡湖居”这类用辞,其实也是表明着一种普通人皆有的虚荣心,毕竟能住得起这里的人也是少数,说出口,亦是一种让人自豪的事。

 

三、团契
 
张家安暑假的时候,被同学邀去参加“团契”。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几人围成一起,由一个类似于基督教团体的社工带领他们谈话,交流各自家庭的生活。然后开导他们,并且在会后还会边吃东西边继续讨论。这种被称为“团契”的活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呢?
 
团契,来源于圣经,英文名“fellowship”,是圣餐的一种进化形式。圣餐在圣经里就是最后的晚餐,而随后成为一种教会活动的形式,虔诚的基督徒定期聚会,吃饭,并向基督祈福,与教徒相互交流各自生活里的人和事。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的团契,则是基督教会普教的一种方式,也是与香港政府结合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例如片中由基督徒带领,让未成年人讲出自己生活里的各种烦恼,从而开导这些心智未熟的青少年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发育。近年来天水围的未成年人问题日益严峻,这类团契活动也越来越多,成为政府解决未成年问题的一种方式。不过从影片里张家安的反映来看,他对这类活动并不怎么上心,觉得很无聊。毕竟这类西方的教育形式,对于讲求内敛的东方人来说,还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四、送金
 
香港地处广东之南,地理位置上来看,与广东连为一体,因此统称为省港。省港之地,逢婚嫁等喜事,总有送给亲朋好友金首饰的习惯。基本上对于这个做法,有许多人认为是广东、香港人比较务实,看重现实利益的表现,其实从历史来看,香港和广东在近代工业革命未发展之前,一直都是蛮荒之地,再加上地理位置离历朝历代的首都都非常之远,这里一直都被看成是没有多大重要性的地方,直至近年来地缘政治的变化,广东一跃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心,香港也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一夜间由穷变富,自然会沾染上那么些炫耀财富的举动。送金这个习惯,从清末开始便流行于省港的富裕人家,特别是到小辈结婚的大日子,作为长辈,总会给自己的子女们送上一点贵重的首饰,礼重情义重,代表着长辈的一份心意。这个习惯一直演变到如今,在省港结婚的新人,总会在婚礼当日戴满全身的金首饰,谁家戴得越多,这家越是大富大贵,人丁兴旺。
 
而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陈丽云扮演的婆婆去见自己多年未见的孙子一家,生活非常节俭的她,郑重其事的在金店里给孙子一家每人挑了一件金首饰。这也是代表着婆婆对孙子一家的心意。省港人生活里的处事习惯,由此可见一斑。影片里婆婆千辛万苦从天水围坐车到沙田,带着金首饰去见孙子一家,却不想换来的却是女婿一个人冷冷的几句话,而她朝思暮想的孙子却连面都没有见上。回程途中,婆婆将几件金首饰都转赠给了陪她一道去的张家安的妈妈,并且说:“希望张家安生生性性”,她对孙子的思念,也都随同这些代表着她心意的金首饰一起,转到了张家安身上。

 

五、吕明才中学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谈及小辈的学业情况,提到了一个中学的名字:吕明才中学。吕明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潮州商人,家产万贯,而其人乐善好施,一生信奉基督,其子吕高文、吕高华秉承父志,建立了吕明才基金,专门捐助各类民政设施,例如图书馆、学校。
 
这种情况基本类似于内地随处可见的逸夫楼,但又有其不同之处。吕高文、吕高华兄弟俩以基督教名义建立的中小学达十数家,而这些学校有基金会专事负责运作,加上政府协力看管,一直以来入校的学生质素都相当不错。影片当中,吕明才中学代表着一个学生可以预见的光明前途,也让观众对张家安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潮州月饼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张家安的妈妈在过中秋节之前,还特地打电话去“走后门”托亲戚买月饼券,去兑换月饼,而她买的月饼则是潮州月饼。到底这个月饼同我们内地所吃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潮州月饼又叫潮汕朥饼,相对于内地人吃得较多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而言,潮州月饼重油重糖,口感柔软,由于香港一直以来与潮州关系密切,百年前许多潮州人到香港定居、生活、做生意,现在香港人不少人往上追溯,老家都在潮州,而百年来潮州与香港的饮食、生活习惯互相渗透,所以有不少的香港人也喜欢吃潮州月饼,影片里张家安等几户人家就是一个典型。看张家安的妈妈还要特地去提前拿月饼兑换券就能明白,虽然这个家庭的家境并不宽裕,他们依然对于生活并不随便敷衍了事。这也是许鞍华一直在影片里传达出来的一个积极的讯息:生活是美好还是灰暗,就在于你用什么眼光去看。

 

七、纺织女工
 
《天水围的日与夜》当中,生病住院的外婆提到张家安的妈妈,总是流露出对这个大女儿的愧疚,“那时候她早早的出来工作,赚的钱都给家里,让两个弟弟去国外读书,我对不起她……”虽然影片里并没有具体说出张家安的妈妈当年的职业,不过从泛黄的老照片剪影里,我们还是可以得知一二。
 
按照影片里发生的时间段,可以推算出张家安的妈妈出来工作的时间段应是7、80年代左右。那时候正值香港肃清政府腐败,加上内地改革开放,许多方面影响到香港,手工业等产业大力发展,再参考照片里的内容,可以得出张家安的妈妈是做纺织女工。当时做一名纺织女工需要手巧心细,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再加上工作相对较为辛苦,因此薪资水平也较高。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家安的妈妈能够负担起两个弟弟在国外读书的各种费用。

 

八、祭拜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由于张家安奶奶的去世,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香港普通人家的葬礼过程。首先祭拜者会于灵堂内向逝者三鞠躬,而主持人也会在旁边念出相应的祭拜流程,接下来的家属谢礼,跪于一旁的逝者家属会对祭拜者答谢,而祭拜者也会礼貌地问候逝者家属的近况。
 
在主要的祭拜礼仪完成之后,如果祭拜者时间充裕,亦会在一旁折纸扎的金元宝。这个习惯始于唐朝,金元宝的折法很简单,将方形的金箔纸两角相连成圆筒状,然后再将另外两边对折,形成一个金元宝的外观即可。而金元宝的含义除了表面上代表财富之外,更因为它形状恰似棺材,而历来有所忌讳,不过正好也就被看作是白事所用的一类金钱。影片里张家安和她的表姐表妹们对于折金元宝并不在行,也可以看成是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日渐疏离。


九、吃橙
 
中秋是中国人都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中秋赏月、吃月饼,也是一直传承到如今的一个传统习俗。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张家安一家人虽然家境并不怎么样,但他们的中秋节过得也很郑重,并不随便。
 
旧时的香港人在中秋节时日,其实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着其他种种的特定食品,例如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杨桃等。这个习俗起源很早,往上可追溯到宋代。但到了如今,这些过去的习俗都已经失落,现在的人因繁就简,除了吃月饼和水果之外,便没有了那么多特别的准备和习惯。在影片里,张家安一家吃的的东西也仅仅只剩下月饼和柚子了。

 

十、中秋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最后部分,伴随着怀旧的歌声,一幅幅老照片映入观众眼帘。当中的人们围坐在草地上,点燃蜡烛,还有着水果做的挂灯,像是在进行某种活动或仪式。这和中秋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香港旧年代的一种过中秋的方式。所谓“秋暮夕月”,中秋节的由来,最初即是因为要祭拜月神。当时的人们要郑重其事的设上香案,点灯挂灯,来向月神祈求幸福平安。过去在香港,过中秋会进行一种叫“煲蜡”的活动,各家各户带上桌布和月饼、水果与蜡烛,在公园、广场等地方点燃蜡烛,同时还会做上水果或纸糊的挂灯,放在水中顺流飘下。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古代在中秋设香案祭拜月亮的一种简化。不过,由于时值秋季,野外点蜡烛经常引起火灾,还经常引起各种事故,所以香港政府在90年代正式宣布“煲蜡”为违法行为,而自此以后,人们聚集在广场、公园一起过中秋的习惯也逐渐从香港市民里消失了,但是仍有不少人自发性的持续这一习俗。在电影里,许鞍华用旧照片来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一种怀念。
 
在电影的最后部分,原本素不相识的两户人,因为各种原因都未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却在一起过了这个本应与亲人一起度过的中秋佳节。当三个人坐在客厅里吃着月饼和柚子等水果的时候,镜头缓缓移向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火阑珊,无数和张家安这户人一样平凡的家庭都在过着中秋节,而许鞍华借用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亦告诉着观众,The way we are,我们其实都是这样,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真正的幸福就是活得与大多数人一样,平淡,才是真正的福气。

 

Mtime时光网 作者:公元1874   www.130q.com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电影《PTU2机动部队》影评: 加强团队建设的银河映像
下一篇:电影《金钱帝国》影评: 标题党空壳电影

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
最新评论

关注用户

    最近还没有登录用户关注过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