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结号》上映的第十天,去海淀剧院看了这部今年年底宣传攻势最凌厉的片子。首先声明,我既非“冯黑”也非“冯蜜”,甚至颇为欣赏冯导此前的《手机》、《天下无贼》、《不见不散》等贺岁片。本来对于这部冯导自己很是自信的“转型之作”抱着较高的期许,加之我很喜欢的韩国导演姜帝奎也在电影学院的讲座上对此片赞不绝口;谁知看完之后,品咂几下,却是想说的不多。换句话说,它没有触动我的深层神经,它没有超出我对冯小刚所能制作出“严肃正剧”的想象。
在之前各大报章电视媒体的宣传中,《集结号》是部煽情的“男人电影”,尽管那几位并不擅长歌唱的男演员在宣传片里的歌喉并未给该片加分,但冯导在此前作品里的“侠胆义肠”情结仍旧蛊动着人们掏钱走进影院。片子的制作显然可以打个高分,这一点历来是冯氏贺岁片的加分点,无论是前段战场上的电光火石的弹道闪弋、触目惊心的血肉横飞,还是众多高机位俯拍的大场面,都堪比不惜砸钱的美国战争大片。演员的表演也堪称优异,张涵予作为冯氏电影的“御用配角”,这一次终于被扶正做了男一号贯穿全片;其他“傻根儿”们的敬业玩命更把战斗带入惨烈逼真的氛围。
2007年是男人被“还原”雄性的一年,集结号在年底吹响更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成了“爷们儿片”的集大成。尽管冯导极力否认模仿他片,但几乎所有看过此片的人都会在脑海中盘旋以下若干个影视片名:《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亮剑》、《士兵突击》……除非他没看过这些片子。忠实、义胆、血性、诚信——当这些男人的属性渐渐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灰飞烟灭,当小男人脸蛋越来越光滑润嫩、性别观念越来越模糊、85后一代弥漫着“男子柔情主义”的时候,糙爷们儿一跃成为整个社会所弘扬新的偶像。于是,执着、笃诚、英勇、粗砺的李云龙、许三多们适时地如约而至,引领新的社会风潮。
在视觉营造的层面看,《集结号》在国产同类电影中是相对成功的。相比韩国同类电影《太极旗飘扬》,同一批制作视效的韩国同仁们在《集结号》上显然吸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你没有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等美国战争经典片的话,你甚至还会认为冯小刚开创了摇镜头拍战场的先河。但令人遗憾的事实是,《集结号》的前半段充其量只是在重复、再造另一个《拯救大兵瑞恩》。没办法,国产战争片拍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复欲何求?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所谓的“人文内涵”(就是此前《英雄》、《无极》等大片们屡屡栽跟头的地方)。面对刚经历了《夜宴》尴尬的冯导信心满怀的新作,我想说,擅长讲故事的冯小刚这一次把故事讲述得太过完满,以至于没有留下任何开放的意义空间留给观众。封闭的意义空间,恰恰呈显出另一种不完满,至少在这一点上,前面刚上映的《色戒》足可以成为冯导的榜样。片中连长谷子地为他的四十七个部下的身份由“失踪者”转为“烈士”而辗转努力,最后得知集结号并未吹响,最终他们被追认为烈士。美国大片的开头、国产军旅电视剧的中段、主旋律片的结局——这部在《新闻联播》上介绍了长达一分钟的电影最终获得了它的“主流”身份。从片子本身的剧情进程而言,这一身份似乎也是被“追认”的。
与此前冯氏贺岁片的轻松睿智、京味调侃相比,这部片子既不足以轻松到“贺岁”,亦无能力承载更沉重的哲学省思。正因如此,看完片子品咂几下,感觉不过尔尔,上不去档次,只是好看而已。以至于我甚至有点刻薄的认为,所有从这部电影分析出所谓“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叙事结构的创新”、“身份焦虑”云云,不是东施效颦的跟风,便是预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味话语。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人文关怀”的评语,不同类型的片子能“各尽其用”就已经不错了。
古典音乐中有如泣如诉的柔板、奔流激荡的狂板,也有波澜不惊的平板,《集结号》以狂板的方式最终沦为平淡无奇的平板。足够聪明但才气不足的冯导,这一次最终“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人总觉得差那么一点什么,能留下来激荡出回声。
雄性主义的平板:没有回声的《集结号》作者:bati-1025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