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效应的反差而表达出来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分裂。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说社会文化分裂似乎有点严重,但至少在片子中,我能看出来这种分裂。社会已经形成了的裂缝是: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价值观的背离。片子常常采用一幅纪录片式的画面内容,而配歌曲则是中国许多小城镇中都能听到的俗里俗气的舞曲(比如说《不怕不怕》),一些港台歌星的打榜歌(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今天你要嫁给我》),而早已成为大耳朵那代人情感存储的旋律的《长征组歌》则只能在大耳朵失意之后短暂的自我逃离时听得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无序的地方,花钱(并非消费)的观念却深入人心,消费的内在要求是买卖双方的责任对等,我花钱,你服务,服务和花的钱应当符合市场的平等。而在片中,当大耳朵问小姑娘电脑算命这一服务的消费流程是“先算命还是先设计”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先交钱”。这时,本应的消费行为却完完全全堕落为花钱。
大耳朵这代人对于年轻的一代,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不仅仅从年龄上大耳朵要退出社会舞台了,而是先从观念上“落伍”。大耳朵嫌电脑算命一次要三块钱贵,便“诈”小姑娘说“那边算才两块”,但是他碰到了比他更“懂行”的后辈--“那上那边算去吧”。本以为市场就要有“竞争”的,价格比对会对消费者更有利,可他不知道他面前的这个小年轻完全用屁股对着他说话,神情和态度更是非常“吊”,“你爱算不算”的卖方态度颠覆了老一代人的买卖观。这只是上面提到的裂缝的一个冰山之角而已。代之间的观念差异,还可以从大耳朵和一个女青年做猜谜游戏的问答中体现出来。“冬吃萝卜,夏吃什么,不用大夫开药方”和“孟什么女哭长城”的大耳朵憋死也无法让女青年从自己那些“雪糕和冰果”以及“孟庭苇”的思维中猜出那个“姜”字来,于是,这个小小的猜谜游戏便让两代人僵死了。
音画的反差体现出的是片子的真实度,在中国确实是这样的。起码我身边的这个城市就非常相似。在俗文化早就变成低俗文化的小城镇剧团中,根本容不下大耳朵的革命情愫,宁他唱到两眼是泪,却依旧不能同满街的拙劣舞曲共存,而最终被排挤下去的,无疑是红色理想。不能说剧团老板没有理想,只是他这理想更为现实,更加实用主义了。
我不知道像大耳朵这样非常传统的老汉还能在处处是“第三者”、“传销”、“卖霸”、“不肖之子”等等污水里保持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多久。令我感动的是,大耳朵坚持住了,片子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长约1分40秒的长镜头,大耳朵独自骑着自行车,挂着碎了胆的保温桶,高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歌继续迎接着生活的摔打。
结果呢?谁知道?确定的一点,不是大耳朵过日子,是日子过大耳朵。
耳朵大了不一定有福--《耳朵大有福》作者:kruiser
相关连接
下一篇:《耳朵大有福》:生活本无奈,小人物也有大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