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萍发表于2009-02-08 00:59
来源:130影萍网 标签: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如果不是为了周三的博雅课考试,我想我不会关注这样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虽然早就听说这是一部怎样怎样被荣誉光圈环绕的片子:8项奥斯卡提名,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不过单单是它的中文名字就让我失去了兴趣,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平淡无奇单纯讲述人类善良博爱的电影。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自以为是道歉。
A Beautiful Mind,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思考着是否能够换一种理解。因为曾经听到有人说所谓的“美丽心灵”旨在赞扬Alicia是多么坚强刚毅,对自己换精神分裂症的丈夫不离不弃,扶持依偎,帮助丈夫战胜病魔,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或许,我以为,这是肤浅与牵强的。想想看“mind”可解释为“心灵”,亦可理解为“头脑”,如果用来形容John Nash的超出常人的天分,是不是更为贴切?
故事的开始仍是语调平淡的叙述:Princeton,智商超群的大学生们。我们的主人公,John Nash,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有符合天才的所有放浪与随性。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然而不幸的是,他也有天才所有的弱点: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和所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一样,他只是个惧怕失败的内心虚弱的人。这么多的渴望其实是一个源头,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的源头,这种欲望如此强烈,如罂粟,让人上瘾,醉生梦死却欲罢不能。
John Nash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Narcissus,爱上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我们的Nash,爱上的是自己的天分。然而当这种爱被冠以救赎世人的野心的时候,就显出了太多的自私与伟大。巧妙的是正如他的“博弈论”,同样是研究在个人利益达到最大时,给予团体最大的利益。
荒谬的是,这些所有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或是“最高机密”,或是植入小臂的电子密码器,或是总戴一顶圆帽的Big Brother,他们没有消失过,没有退色过,没有远离过,他们只是,真真切切地,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根本不存在。电影中有一段是Nash将手臂划破浑身是血地倚坐墙壁,Rosen医生问他在做什么,我以为他试图自杀,然而他只是说,不见了。他以为曾经植入体内的高科技电子密码器,它不见了。Nash的眼神单纯无辜得像个孩子,那时候,我的心就狠狠地疼了。这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所有的一切,美好荣耀紧张怀念,他们全都是不存在的。于是我只能看到Nash被注射胰岛素,在病床上像羊癫疯一样抽搐,接受治疗。不忍看下去的又岂止有他的妻子Alicia……
之所以有幻觉,之所以精神分裂,在我看来,是一种欲望的束缚。Nash知道自己的才能,但却被自己的欲望困扰着,一直一直。所以他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东西,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一一寻回。我们只能感叹: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伟大的疯子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疯狂的。正如Nash,在他几欲在幻象的控制下杀死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意识到,幻觉中的小女孩几年来从未长大,命悬一线,松一口气。
电影从这里开始进入转折。如果说之前还有观众还会为究竟是真实还是假象而迷惑不清,会为是否是当今商业大片中惯用的间谍伎俩而摇摆不定,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看Nash如何继续他的生活了,我们的精神分裂也到此结束了。
人与欲望的战争从来都是没有硝烟,亦没有终止的,所以Nash没有办法战胜幻想,这个要求对于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太过苛刻了,但是,他学会了忽略。幻想中的小女孩是Nash的虚拟世界中最后的温存,与她拥抱告别带有一丝无奈与不舍,但是从此以后,他就真正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Charles,小女孩,Big Brother,他们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Nash,纠缠,却再未得到他的注视与只言片语。“我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或许也正想抛弃我。”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Nash必须背负整个世界的嘲笑。他扛下了一切,孤独,无奈,慌乱,然后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几段感情,Jennifer Connelly扮演的Acilia就不用说了,高贵精致聪颖,细节刻画丝丝入扣,上扬的眉角,凝神的注视,有她的场景就是一副绝美的画面,每一幅都惊心动魄,更不用说这是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Nash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在爱情已成童话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感动。另一段感情是Nash与Hansen之间的亦敌亦友的感情。和那位幻想中的室友想比,现实中的敌手多了冷漠,少了关怀。高手之间是惺惺相惜的,所以后来,是Hansen的帮助使得Nash重新有机会进入Princeton,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Hansen: You scared? Nash: Terrified. Mortified. Petrified. Stupefied... by you。同样的话语,重复两次,一次是年少轻狂时的挑衅,再一次就是历尽风雨之后的友好与怀念。同样的场景,熟悉的棋盘,总有一些是能够历尽时间的冲刷慢慢沉淀的,愈积愈深。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Nash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他成了Pinceton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Professor Nash。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微微一笑的Nash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于是他只是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When did you last eat?”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Nash最好的归宿。还记得在Nash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Nash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没有了欲念的Nash却得到了认可。此时的Nash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是的,他是疯子,伟大的疯子。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Jr.John Forbes Nash,他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可在盛名的顶峰,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提炼了生活,忽视了所有其他融合出一个人的一生。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
文/Jessica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