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的金基德的片子应该是那部被很多喜欢电影的人追捧的《漂流欲室》了,那时对导演的构思和画面处理很是欣赏,只是没怎么在意他究竟是谁。后来慢慢听到这个韩国导演的名字,而且其名气日隆,就一直想看看他的作品。不过,直到前几天,偶然到卖碟的小店里碰到卖《春去春又来》,才终于看了他的一部代表作。
画面无疑是处理得很好的,空灵,充满禅意。四季既是时间线,画面也就着力配合,而且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里说的画面不光是作为摄影师所关注的构图和色彩那些东西,而是导演对整个片子的影像设计。场景的选择和设计很到位。一个深山中的湖泊,湖泊中一个漂移的小寺庙,岸边两扇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马上让人就感受到了僧人的生活空间及其精神世界的况味。比较有意思的是金基德对寺庙里空间的处理和湖这个大空间的处理。不大的寺庙里,中间不大的地方是“大殿”,是僧人做功课的地方,两边更小的地方则是他们休息的所在,这是功能分布。匠心独到之处在于在这两个空间之间的分隔物--门和墙的处理上。门是真的门,但是墙却是虚空的!没研究过韩国的寺庙,是否有这样一种水上的寺庙,而这种寺庙或韩国别的寺庙的门和墙是否真的就是那样的?我更愿意相信那个导演自己的安排,借此表达他对佛学的理解。与事物相隔的墙存乎人心,不需要真的实物。大的空间里那个湖边的门同样如此,有门,却没有围墙。那个门毋宁说是防止什么事物的进入,不如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扇通向僧人世界的门。而这个意味在每个章节的开始都有交代--门打开,一个或春季或夏季的僧人世界展现出来。
金基德显然不是想向人们介绍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他不是要拍一部纪录片,他指向的还是俗世的人。他借这个一个外壳,用电影的方式说一个禅意的故事,讲他对人心人生的理解,同时展示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可谓巧妙。
或许可以将小和尚比作一个原初状态的人,未受诱惑,类似西方伊甸园里的那个男人。他有其人性中恶的本性,比如折磨鱼青蛙和那条蛇。随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开始显现。小和尚为他的行为虽然背负了一生的“负累”,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最后通过自身的苦行达成了救赎,也完成了皈依。西方则未必这么乐观,《七宗罪》里或可看出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可是很悲观的。小和尚终于要长大,他心中的欲望一有条件就会苏醒。情欲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人的本质的,所以,导演依然采用了这个套路--爱情。对一个不说从未至少也是很少见过年轻女性的青年和尚来说,那或许都算不上爱情,只是对异性的本能追逐。正如老和尚说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一点也颇堪玩味。按照我们的理解,僧人对这种犯了大戒的事应该是完全不同的态度才对,而导演的处理显然更着力于人性。老和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和尚,作为金基德手中的人物,他自然要说自然,因为人性是不会泯灭的,人必须经过苦难才会理解佛的禅机。终于,人受了诱惑,离开了那个平静的世界。这再次让我想起来伊甸园的故事,包括那蛇,都很容易让我想起亚当和夏娃。金基德显然受过很深的西方文化熏陶。“淫欲导致占有欲,而占有欲最后会导致杀生。”老和尚洞悉一切。年轻和尚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心已经不再属于这个世外桃源。看到这里,我们应该都知道导演想要说什么了。最后他受现实世界的蛊惑,犯下了罪行--这个罪行是否是杀妻并不重要,他的心里充满了愤怒,悔恨,痛苦。正如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一样,他的心很“乱”,很“痛”,曾经的平静安宁成了过去。于是,佛带着拯救的使命出现了。以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他经历过人世的磨炼,他能从内心深处理解佛了。那场长长的刻经的戏就是金基德对佛影响教化人的电影化的呈现。我很奇怪的是,在老和尚看破尘世决定撒手归去后,那条蛇的安排是什么企图呢?在整部影片中蛇应该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使用的,可是我不清楚韩国对蛇的文化阐释是什么,还是金基德是把蛇作为西方文化中那个意思在用?起码,不是中国的含义。当春的萌芽,夏的骚动和秋的肃杀之都过去后,人迎来了冬的纯净。人,也就是片中的那个曾经的小和尚那时的中年和尚,理解了佛的含义,领悟了人生。在那片纯粹的世界中,他用一次苦行的远足完成了自己对佛的皈依。这个启示对我们难道毫无用处?欲望使人痛苦,佛这么说,叔本华也这么说,现在我们是否就是欲望太过强烈?那个片尾的小孩,是一个轮回的必要,不然春去了就春不回了,岂不尴尬?呵呵,说人的,就成了说一个人了。
片中很多元素都带着象征意味。意会到了一部分,有些却很迷糊,可能需要多看几遍甚至需要了解一下韩国人的文化才行。
对金基德的电影,我就看过两部,一部《漂流欲室》,一部就是这个《春去春又回》,所以对他的思路只能就这两部来说。首先,比较一下这两部片子就会发现,他很喜欢用水这个元素。《漂流欲室》是在水上,这一部同样是在水上。水,在中国哲学的理解里可是大有讲究的,大到我的水平没法说清。我想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对水的理解估计跟我们也不会有太大出入。总之,水虽然柔软却蕴涵了很大的力量,甚至带有神秘色彩。有空再深入探讨这个大问题。其次,两部影片都是在水上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讲述故事的。即使有其他的场景,也是在周边不远的地方,是一种漂移,其核心还是在水上的那个空间。而与外界的联系工具是船。很有意思!这样一个在物理上也在心理上的疏离的空间,就利于讲述一个关于人心的故事,纯粹的空间,少许的几个人,少了纷繁的物象干扰也是一个考虑吧。在《漂流欲室》里,我还记得导演用钓鱼钩完成了男人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化阐释,也是个象征,印象深刻,在《春去春又来》中,一块石头同样制造了很大的效果。那漂流寺庙前的鱼缸想必也是导演的心机--禁锢,期待逃离的主题蕴含其中。而那鸡和猫的区别就没能领悟了,就看出它们的实用价值了:鸡是用来弄回漂走的船的,猫的尾巴可以当毛笔用(这个很让我喜欢,有机会也试试!呵呵)而蛇,作为反复出现的象征物,前面还可以稍微感受到它的价值,后面它从湖中游走,盘在老和尚的僧衣上,在寺庙中的几个镜头,我都没有很好意会,惭愧!甚至后面那个小孩被送到这个寺庙后,为什么要安排她失足淹死?费解。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处细节没能领会导演苦心外,我对演员的故意混淆视听也颇感难解。青年和尚和中年和尚显然不是一个人扮演的,那两个据说是两个人的小和尚则是一个人扮演的,初看还真弄不清情节了。后来在碟片的剧情提示下才明白其实他们是一个人,他们其实不是一个人。这么拗口的话说出来后,金基德估计该笑了:对了,你们已经明白一点了,禅机就在于此!
《春去春又来》:禅意的人生体悟 作者:寒江独雕 (转载)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