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我们称之为永恒的话题,例如爱情与死亡、付出与回报等等。这个故事并不具备新奇之处,但凭借导演良好的调度以及对演员的掌控,使得一个并无波澜壮阔之处的故事具备了感人的力量。仅以本文略略讲讲如何制造不煽情却感人的办法。
前一则 翻译之过
以前在说到《In Bruges》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很反感“杀手没有假期”这个译名,这种“独断专横”的翻译使得原来的英文名字变得毫无价值,译者完全抛弃了导演创造的片名。这把又矫枉过正,完全直译,把“ghost town”翻译成“鬼镇”,中国人一听肯定毛骨悚然,认为这个片子必定是恐怖片,讲述的某某人和某某人误进了一个鬼镇,之后惨遭杀戮云云。事实是,本片剧情跟上述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本是一个讲述美好的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坦诚和理解的故事,竟然被歪曲为“恐怖片”。在中国,鬼肯定是一个阴森恐怖的词语,即使是善良的鬼,也必然没什么太好的下场,因为中国人对鬼的成见太深。而在北美,ghost称之为人死之后的灵魂更为合适,灵魂比起鬼就少了几分恐怖,多了一些人性。好了,关于翻译的问题到此为止。
正一则 绝妙的起承转合
电影的巧妙之处是将真正想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对待互相理解的感情融入到一部轻松诙谐的喜剧之中。部分电影总希望把环境设置得很艰难,然后主人公如何如何坚强依旧对别人怎样怎样,总之从头到尾都轻松不起来。而另一些电影有搞笑。但却没办法将精神层次较高的东东结合进去。
故事一开始男配角被车撞死,成了游离在纽约街道的孤魂。这里容易让观众产生错觉是那种死了之后还对生者缠着不放的俗套。马上,男主角出场了,纯属一个牙医宅男,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还自私自利。特别是在牙医诊所一段,他对待“话唠母亲”表现出极其厌恶的表情,同时对别人的事情也不闻不问。几件小事已经让观众对这个小人物生起厌意。之后就是让男配角和男主角相遇,开始一段与女主角也就是男配角的妻子接触的过程。这里占了片子大部分的篇幅,但是中间由于男配角拥有了能看见鬼魂的能力,那些由于种种带着遗憾死去的孤魂一天到晚地缠着男主角,显然,这里就产生了喜剧因子,形形色色的鬼魂,有着各种各样的未竟的心愿,导演一直在用这些可爱的角色与男主角产生互动,同时也是本片的主线的串联,因为,男主角必须从自私鬼成为“雷锋”。
正因为有了这些孤魂,我们能看到男配角在思想升级之后是如何一个个帮助他们完成心愿的。这里镜头平实,虽然加进了灵魂化作金光的特效,但并不煽情,而是一种真切的温暖感。尤其是话唠母亲与其中一个孤魂的关系更让观众赞叹这个电影剧本的巧思。
最神来之笔的地方是,让男主角也成为了一个孤魂野鬼,这是一个神奇的高潮。我不禁惊呼,绝!这样才能让男主角更能体会那种作为孤魂的孤独心理,并且也让女主角的感情得以暴露,是一个简单但老到的设计。
后一则 感动人的道理
这部没有特别出色的摄影或者精巧的剪辑技巧,但是在节奏上张弛有度,有的放矢,每一个场景似乎都是随手拈来,水到渠成,极其自然,好像流水账一样,但往往却一直抓住你的心。因为你会发现你与人物很接近。但电影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相隔很远的时候,导演就需要靠其他东东弥补,例如那些杀手或者警察,他们的生活在我们印象中都是血与暴力,因此,要不就渲染着动作美学,要不就抛去身份做一个平凡人。当然,也有那些两者都可以兼顾到的妙章,这里我们仅仅指的是商业片。
片中男主角以及男配角各有各明显的缺点,甚至于其他角色包括孤魂们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我们虽然厌恶这些缺点,但只要不过分,只要能更新我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接受这个人。因此,我们心里在期待故事走向一个完美的结局。在有了心里的期待的时候,突然让男主角死去,就产生了一种背道而驰的冲突感,让人有思考的余地。
呵呵,当然,最后结局也还是美好的。
《鬼镇》:魂魄尚在 人性不灭 作者: 魔小肥
*小建议*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顶上去;或者Copy下这篇文章的链接发给MSN或QQ上的朋友; 我们永远相信,分享是一种美德,Great People Share Knowledge... (130影萍网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